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的转行感悟(2)
越资深的媒体人,对新闻的敏锐度越高,越能更快地写出更好文章。因为在整合一件突发新闻的来龙去脉时,通常会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所以需要你对这个行业保持着长久的观察,才能通过风吹草动觉察最新的趋势,然后从迅速中以往的资讯中调用可用的素材。 产品就更不必解释了。小米曾经通过互联网的零渠道节省大量成本,推出优质低价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但《参与感》余温还未散去,2016年小米的出货量就被排挤到五名开外,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直营店砸开二三线市场的VIVO和OPPO,却成为两匹黑马。 这个时代,你可能刚被加冕,下一秒就被扯下皇冠。 (二)上面的三点思考视角,其实放到任何岗位都可以适用,如果概括一下就是:干小兵的活,操将军的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除了这些通用的思考角度,这两份工作还有一些小共性,例如: 1、时效性 VS 快速迭代媒体文章通常分为两类:新闻和评论。新闻讲究时效性,客观还原事实;评论则强调的是观点,更看重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遇到大的新闻事件,媒体通常会搭配这两类文章: 首先快速出新闻稿,抢占热门搜索。文章短小精悍,用最精简的篇幅最大程度的还原事件经过。 紧接着推出一篇中等篇幅的分析性文章,一方面更新事件的进展,一方面开始整合蛛丝马迹,推测事件的前因后果。当然,这时候也有媒体不按套路出牌,譬如摩拜ofo接连获投资的时候,不是去分析共享单车,而是关注修车师傅的就业率。 最后,如果事件持续发酵,媒体还会跟进一篇深度解析的文章,借着这一事件,系统或深入的梳理行业或公司的发展。 这种思路跟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非常类似: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迅速做出产品的雏形,占领先发优势,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一步步完善产品的功能。 在工业时代却完全不同,企业会打造一个完美的产品再投入市场。这一转变,无疑于是受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商家和消费者间的单向沟通,变为商家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网状沟通,信息不再被垄断,消费者的言论能空前地影响他人的购买决策。于是 ,商家更加注重口碑,不断迭代产品,产品销售从一锤子买卖转化为持续服务的过程,盈利方式发生转变,产品生产方式也被颠覆。 媒体也在经历类似的变革。 信息由单向传递转化为网状流动,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心,发掘新闻事件、成为评论人。在这种背景下,社交导向的新闻资讯网站,如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赚了个盆满钵,纸媒却只能黯然地走向颓势。 同时,当人人都成为内容中心,信息变得廉价,内容爆炸就会像席卷一切的龙卷风,裹挟着良莠不齐的资讯向你砸来。淹没在碎片信息的大海里,人们前所未有的焦虑。 2016年,内容付费之所以突然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便捷化的消费流程,内容付费能帮人们迅速筛选优质内容,解决知识焦虑的困境。 有点跑偏了,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 2、文章思路 VS 产品逻辑一篇好的文章,就好像在和读者对话,能清晰地让人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 但许多编辑新手一方面资讯储备少,另一方面可能对信息点拿捏不准,写出的文章就像一份生硬的“产品说明书”,于是编辑部的老司机就会皱着眉头敲着屏幕说,一点逻辑都没有,回去重写。 于是,又是一个通宵。(没错,就是我的血泪史) 产品经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同样非常重要。 他不仅要梳理产品的框架、流程、逻辑图,还在雕琢每一个小的按钮,理解按钮背后的决策意义: 它代表着什么功能?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功能?消费者背后的需求是什么?优先级有多高?实现成本有多大? 就好像编辑在思考: 文章为什么要选取这个内容?要传递什么信息?读者是不是已经知道?信息重要程度有多高?是否重复?能不能更加精简? 核心思路是一致的。 (三)其实,如果要细数,这样的共通点还有许多。 如果你打算转行,不妨先思考你现处的行业,和你感兴趣行业间的联系,这样能帮你更快的了解和融入一个新的行业。 如果你已经转行成功,在关注共通性的同时,不妨思考两份工作的差异,这可以让你快速聚焦在应该提高的能力上,也能帮你预见自己身上可能发生的改变,比如我,转行后: 1、 从一个指点江山的人,变成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当报道一起事件时,归根到底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所以更有指点江山的豪气,特别是写大公司评论时,洋洋洒洒上千字,字里行间或是侃谈,或是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 这种第三方媒体视角本身就可能造成一种优越感,而且媒体工作者大多从行业趋势、竞争关系等角度分析商业新闻,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组织内部的复杂性。 产品经理的经历则帮我弥补了这一缺憾。 作为一个大管家,所有有关产品的工作都要跟进,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你会发现,一个功能从提出到上线可以被反复探讨上百次,推进一项工作原来可以这么困难重重,你将心血都灌注其中,用高考答题时的战战兢兢对待每一个细节,你专注,你废寝忘食,但最终还是体会到项目被砍时的辛酸和无奈,战友离开时的孤立无援。 然后你站在原地,发现事情的复杂性远不是你之前寥寥的几行字可以概括的。 这,就是成长。 2、从一个人的战斗,转向一群人的征程一篇文章,从选题、找素材、动笔、反复改稿、发布,大多是自己一个人的战斗。你像一个独侠客,虽然有时候要对接公共、创业者,或者被编辑部的老司机批得“文”无完肤,但终究是你主导整个进程: 你的观察,你的思考,你用笔尖将所有认知呈现出来,这是属于你的思想之旅。 可一个产品的发布,却是一群人妥协的结果。 你追求的不是一个人的完美,而是在资金有限、时间有限、人力有限背景下产品的最优解。 你像一个平民将军,用士兵授予你的权力,冲锋陷阵。你要鼓舞士气,眼观八方、耳听六路,带领着你的部下,在众多产品线中杀出一条血路。在这一过程中,有分歧、有争论、有取舍,最终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的这个产品,是无数次妥协的最大公约数。 3、从即时到全流程的跟踪在编辑部时,文章的完成数和阅读量就是业绩,每天都要统计自己的KPI。从公司层面,网站的流量、PV、UV,客户端的下载率、点击率,微信的关注量、互动率、增长量,各大平台上文章的传播和阅读量等等也都是即时统计。 但完成一个产品,时间跨度都是以月乃至年计算,你要有项目经理的统筹能力,按照不同节点推进产品的进度,去打磨每一个细节,去协调不同部门的同事,你要有绝对的耐心,才能迎来最终的成果。 不过,这些转变,仍是有联系的: 要仰望星辰,也要脚踏实地。无论什么工作,都是既要有战略蓝图,也要脚踏实地,真刀真枪地实战。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