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回应共享雨伞争议:质疑的人太肤浅(2)
共享雨伞为什么一定要是有桩?张世民介绍,无桩的话,用户拿回家就会把伞扔在角落、不再使用,这就违背了共享的初衷。“随着室内网点越来越多,借伞还伞越来越方便,然后再进一步向室外环境覆盖,室外跟室内形成很好的互动,这样的话伞的流通完全没问题,也会极大降低运营成本。”张世民告诉网易聚焦,“我们对标的是共享单车行业里的摩拜。” oto创始人刘开俭则表示,他们曾尝试在室外无桩投放共享雨伞,但发现效果不好,所以以后还是走有桩路线。同样走有桩路线的魔力伞创始人沈巍巍也称,“挂在马路边的无桩模式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样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当然,有桩模式也并不完美,在初期网点不够多的情况下用户借伞和还伞会非常不便。 作为唯一一家坚持无桩路线的创业公司,也是遭到质疑最多的创业公司,共享e伞的创始人赵书平似乎并不愿意过多点评有桩模式,他表示:“我不会去深究他们的东西,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无桩的方式,可以让大家把伞拿回家,在家人和朋友之间分享,增强伞的延伸性,这才是共享嘛。”赵书平一面为自己辩解,另一面又展示了ofo路线的规模优势——目前,e伞的注册用户已经快 50 万了,用户留存率也高达80%,“共享两个字就是方便。你不方便你怎么叫共享呢?” 当然,作为初创行业,共享雨伞的有桩和无桩之争似乎还不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创业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别人相信这个行业是有自己的商业空间和商业模式的? 盈利前景:伞面广告备受创业者推崇押金、租金、广告,这是共享雨伞想要盈利的三把斧头。 和共享单车一样,等用户量巨大的时候,共享雨伞用户的押金会是很大一笔钱。目前,大多数共享雨伞厂商会向用户收取29- 50 元的使用押金。如果以 30 元计算,倘若有 1000 万用户,押金就会达到 3 亿元,每年的理财收益可达上千万。 赵书平告诉网易聚焦:“押金会是共享雨伞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多数共享雨伞厂商会向用户收取0.5- 1 元的租金。赵书平说:“一把伞的成本如果按照 60 元计算,每小时1元使用费,60个小时就可以回本。就算每把伞每天只用 1 小时,也只需要 60 天。” JJ伞每 12 小时收费 1 元,如果用户借伞后不归还,JJ伞会进行提示。“有人说你何必呢?他不还你押金就不用退,相当于卖掉了。”张世民对网易聚焦说,“我们是共享雨伞,我们不是卖伞的。” 不过,共享雨伞的押金和租金都是小钱,大部分创业者更愿意讲广告的故事。张世民说:“雨伞作为广告载体的需求过去一直是很强烈的。比如, 2008 年奥运会前蒙牛投放了 50 万把广告伞,买牛奶送雨伞。”在他看来,这种投放方式效果并不好,因为大部分用户使用一次后就会把伞闲置在家,“共享雨伞可以多次使用,广告价值大,而且不用企业专门去定制。甚至还可以根据我们的网点进行精准投放,比如向医院、酒店和商城投放与这些场景里的人群相匹配的广告内容。” 张世民甚至把伞面广告比作分众传媒的框架静态广告。他说:“我相信,一把伞的广告价值可以达到每年500到1000块。” 赵书平则表示自己已经从广告上赚到了钱,据他介绍,e伞在上海投放的新一批伞已经有了广告,每把伞的广告费可以收到 72 块,以后会根据体量大小打折。 看起来,用雨伞汇集C端用户,然后再向B端企业收广告费,是共享雨伞玩家的普遍想法。 结语:共享雨伞待过认知门槛创新总是伴随着质疑诞生。 网约车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质疑:一个叫出租车的软件能有多大发展空间?共享单车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质疑:骑一次一块钱多久才能回本?共享充电宝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质疑:这玩意儿真的能有市场? 虽然到今天,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仍然不能算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至少,大部分人都接受了它们的存在,并且乐于享用它们的服务。 共享雨伞能不能成功我们无法预测,但它眼前最大的问题正是外界的不理解。 创业者需要证明自己。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