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站运营故事经验分享
个人网站在中国互联网中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不受待见的行列,要流量没流量、要权重没权重,可谓要啥没啥。但正因为有了个人网站的存在才支撑了中国互联网的半边天。接下来我将会详细介绍个人网站运营优化,以及对个人经验进行分享。下面略过建站过程,直接聊聊栏目优化与内容建设。 (一) 第一部分:个站栏目设置 网站建立初期,栏目分配很重要,是搜索引擎抓取重点。以我的博客为例,当时我开设栏目没有参考过任何数据,完全是根据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设置的。如心情感(偏生活)、网站设计(技能)、日志(日记本) 等。不过在这几年的运营中,栏目平均每年改一次,如今优化已基本固定下来成现如今大家看到的栏目。下面分享几次重点改栏目的原因。 1.第一次改栏目——根据百度指数设定 回想在2010 年年初,那时候博客运营了大半年,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以借鉴为主,参考了一些网站的栏目设置方法,也借助了百度指数。 如当初“网站设计”这个栏目,当时通过百度指数对比了关键词,发现“网页设计”的搜索量大约在1000次搜索左右,比“网站设计”略高。 还有个原因是当时发现在百度搜“网页设计”时,首屏,右侧全是百度推广的广告,说明这个词有商业价值,竞争激烈。而搜“网站设计”只有几个广告链接,首页只有几个以“网站设计”为关键词的站,其余全是单页或文章页。 综合以上原因,我果断更改了栏目名称。后面在发布文章时刻意地把文章的标题也带上“设计”二字,均匀的分布关键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栏目更改后的2个月左右,百度搜网页设计已经到第一页了。 总之,网站栏目是一个随时变化的过程,不要一成不变。 2.第四次改栏目——根据用户喜好而改 即使你把栏目的关键词排到第一页,其实能带来的IP也是很少的,尤其是对个人网站,几乎可以忽略,这是我得到的观点。后来也明白,网站栏目的作用更多的是让蜘蛛顺利抓取,帮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网站。 这一次修改更看重用户的需求,那段时间网站有了一定数据,我会把那些点击量最高、搜索量最高、“喜欢”次数最多的文章整理出来,看看用户更喜欢哪些文章。 每个CMS 系统都有热门文章点击插件,我们可以把大多数文章按月、按年、按栏目、按评论量统一列出来,如下图部分截图举例: 然后分析每篇文章的点击数和评论量为什么会高,通过上面一些文章数据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知道点击率为什么高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文章开设栏目,比如第一类的统一放到“经验心得”栏目中,第二类放到“免费资源”栏目里。这样每个栏目都有不同功能,有主抓用户的,承担交流互动功能; 有主抓SEO的,承担索引SEO方面的功能。 (二) 第二部分: 网站内容建设 对于原创较多的网站来说,不可能做到篇篇经典、篇篇有共鸣。对于个人网站来说,我觉得能做好两方面就够了,和设置栏目一样,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户喜欢的,一类是承担SEO功能的,通过上面的截图应该能略知一二了。 用户喜欢的内容,这类用户通常是网站固定用户或相关用户,非常重要。他们喜负好的内容重点放到网站明显位置推荐,当然这个必须要站长很熟悉网站及其用户的情况。 SEO 方面的内容,主要承担拉新用户、流量的作用,千万不要什么热门就发什么,不然虽然流量高,但网站内容与新用户的口味不符,跳出率会异常高。 1.获取热点话题 你所处的行业一定有不少值得你学习的站,他们所关注的点就是要学习的地方。我门可以通过各种排行榜、Alexa、搜索引擎收集你所处行业的顶尖网站,并作如下简单分析。 专业性越强的网站越有参考价值。收集它们的点击榜、热搜词等,判断小众行业哪些比较热门。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网站都会多少透露一些数据,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热门词语来做内容。 当然还可以定期收集,制作成自己的关键词列表,再根据自己站的内容需要设置成网站Tag。 2.获取冷门话题 冷门话题是快速获得百度收录的一种方法,因为竞争小,加上网上资源匮乏,经过加工整理的冷门内容很容易获得百度青睐。单单通过发布热门话题获取流量很难,和那些权重高的大站根本无法比。连收录都成问题,又何来的排名呢? 获取冷门内容方式多样,但目的无非就两个:一是获得排名,收录。二是用户喜欢,可以通过微博内容、论坛的跟帖、闲聊来获得,比如文章《底薪12000,我在北京做SEO,你在做什么? 》就是通过微博获得的灵感。 此微博,实质上和SEO没多大关系,而且我取的标题也没有刻意做SEO,但涉及SEO 从业者的薪资水平,涉及个人隐私,在网上谈论的就很少,我想应该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文章稍加整理,写了下自己的感想就成一篇文章,这样隐形的冷门也最终在博客上获得了近1万点击量和200 多个评论。 当然这只是成功的一个把冷门变成热门的例子,更多的冷门话题并不会引起重视,但冷门的话题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内容越多,在搜索引擎里的权重就越高。 总之,个人网站无论是在资源还是在数据上都无法与公司相比,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周围的零散数据来判断分析,这些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 来源:卢松松博客,欢迎分享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