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手机 数据 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经验 > 正文

区块链如何带来新的技术革命?(2)

发布时间:2018-09-08 23:13 所属栏目:19 来源:用户1914658068
导读:每个区块之间,还需要首位相连,这个怎么连?谁来连?这又是区块链设计巧妙的一个地方。每个区块在记账的过程中,事实上所有参与区块的人都贡献了自己的算力,也都在自动地彼此履行记账、对账义务。但当这个区块结

每个区块之间,还需要首位相连,这个怎么连?谁来连?这又是区块链设计巧妙的一个地方。每个区块在记账的过程中,事实上所有参与区块的人都贡献了自己的算力,也都在自动地彼此履行记账、对账义务。但当这个区块结束的时候,到底以哪个人记录的区块为准呢?比特币用挖矿的办法来解决“认账”的难题。

简单说来,就是在每个区块的最后,要求所有参与者做一道“奥数题”,计算某个复杂的数目字,这个数目字与区块账户信息的Hash值,最终要包括若干个数字“零”。谁先算出来,就给谁一定的比特币奖励。人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挖矿”。如此巧妙的设计,就使得参与区块链的人们,一方面可以贡献自己的算力,为所有的经济活动实现记账的需要(同时还自动对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设计,实现大家“认账”的过程。这个认账,就是共识机制。

以太坊出现后,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将比特币思想扩容了。现实中,任何一个经济活动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合约,有的是口头形式,有的有书面记录。如果甲从乙那里借了100元钱,承诺3天后归还,如果没还,则每晚一天多还1元。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甲没有还钱,有两个原因——他忘了,或者他有意赖账。如果乙还是个内向的人,不好意思催账,事情就更麻烦。

有了区块链之后,可以把这件事写入智能合约,任何一个合同都是一长串的逻辑算法,当出现不同的条件时,执行不同的结果。这时候甲再从乙那里借100元,三天后就会自动扣款还给乙。现在已经有了小额免密支付,这会让社会的整体信任度提高。如果甲真的晚了两天还钱,被扣了2元,也是对甲拖延的惩罚。这套逻辑里嵌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合约内容被编制在一长串的Hash字符串中,被拆解成一条条的计算公式,等于是把合约的条件和结果拆解开来,成为区块账本中的一项数据。

在过去,区块只对应账本,而账本是经济活动的结果。但当我们把智能合约考虑进来,意味着区块里除了账本之外,还包括了经济活动的过程。区块链能把日常经济活动中那些七零八碎的细节,通过一个所有人公认的账本打包在一起,而且是自动进行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区块链会“消灭”黄牛党吗?

区块链技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是数据存储、网络安全、加密技术等,这是非常技术化的部分,普通人基本上不用关心,就像很多人用微信发语音、用邮箱发邮件,但他并不关心这些信息流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二层是共识、激励层级。在区块链上,客观上每个人都在为别人做了一点点辛苦的工作,例如每个人其实都在记账、对账。理论上,每个人的节点都会存储一个账户的账本,记账的动作自动完成,占用了个人的本地计算机的一部分计算资源。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其实他已经贡献了自己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算力。另外,因为Hash函数的完成需要算力,算力又有比特币作为奖励,因此催生出了矿机产业,也炒热了“币圈”的各种生意,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区块链如何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第三个是应用层。区块链的合约应该如何理解?它会怎样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过程、营销流程?怎样改变制造业?改变工单分派?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用区块链的视角去重新想象。我认为区块链正在重新定义这一切。

比如,区块链可能会重新改变“黄牛党”。很多人痛恨黄牛党,认为他们抢占了火车票、挂号、演唱会门票等等资源。现实经济活动中之所以有“黄牛”,是因为资源匹配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是权力不对称。有了区块链之后,信息是即时、公开的,资源匹配会变得空前高效。

区块链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很容易被曲解,有人认为区块链是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是成为独角兽的最后一个机会,是让自己的业务变得更高、更快、更强的制胜法宝,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甚至是错误的。

区块链如何创造新的共识?

回到经济活动中,我们最爱说“共识”,共识就是你我都同意同一件事情。但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达成共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和奥曼(Robert Aumann)认为共识是不可能的。很多伟大的原理都是用“不”来回答的,比如哥德尔定理认为“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学体系是不能实现的”,比如孔多塞悖论认为“一人一票的民主不可能选出大家共同认可的总统”,经济学里还有一个“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把每个人的口味偏好排序之后,经过理性计算,不可能给出一份大家都真正认可的菜单。

我们假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总能找到最大公约数,但是生活告诉我们,共识的达成很难很难。比如小孩学骑自行车,父母一定会告诉他,出去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这里面隐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不要撞到别人,第二是不要被其他人撞到——注意别人的安全,注意自己的安全。学开车的时候要学交通规则,也是为了不撞到别人、不被别人撞。

但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撞别人,不要被别人撞”就会安全、不出现事故。因为知道这些每个人都认同的价值观,只是一种静态的“共识”,一旦进入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这种知识就不够用了,因为还有第二层的共识。

第二层的共识就是经验,是你知道别人知道什么,想做什么,别人也知道你知道什么,想做什么。就像两个人在狭窄的楼道里面对面遇见了,一个人往左,另一个人往右,刚好就会撞上。如果两个人都知道往自己的右边躲,就可以继续向前走。

由于没有第二层级的共识,比如拐弯变线、驾车夜行的时候开大灯……有人知道规则,有人不清楚规则,就会发生各种交通事故。但这样的共识会无穷无尽深入下去,比如进一步——我知道你知道了我知道什么,你要知道我知道了你知道什么。“合作”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遭遇的最纠结、痛苦,也最微妙的一件事。

人类文化中广泛存在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这是一个静态的共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被挑战。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是通过多次打交道才形成的,所谓“吃亏上当长见识”。在经济活动、日常交往中,为了得到信任和共识,往往需要付出非常多的代价。因为我们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现实生活又告诉我们“日久见人心”,社会的基本信任建立在多次、重复的博奕之上,在信任、共识建设的过程中,不停有人投机取巧、抄近路,让遵守规则的人感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和不公。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