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经济学脉络:社区与矿工的恩怨来自权利界定不明(2)
以太坊的“分叉”其实非常多。以太坊运行三年多来,只有一次因The DAO事件而引发的硬分叉,升级分叉后的通证采用旧名ETH,而原代码下的通证却改名为ETC,这个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作为以太坊的精神领袖,神童创始人Vitalik Buterin(V神)早就将融资获得个人奖励悉数捐出,以形成一个肉身的教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中本聪本身从而存在,继而又从网络世界消失,比特币和区块链才有今天的成就。V神写过文章指出,去中心化的三个层次:架构、政治和逻辑三个层面。肉身既已示人,那就要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化身精神领袖。所以即便硬分叉(居然有账本回滚)后的通证,依然可以正大光明采用旧名,也就不难理解了——V神就是社区的代表,也是以太坊的代表。 以太坊的发行跟比特币完全不同,比特币从一开始就尽可能避免一些“人”或“政治”的因素,采取边挖矿边发行比特币的方式,没有预挖——毕竟中本聪是要消失的,预挖没有必要!类似以太坊这样经过融资预挖的项目,白皮书中都有规定好的代币比例分配给社区主要成员以及社区支配的公共代币资源(当然实际操作使用还是由社区核心成员完成)。以太坊早期融资并不顺利,也就难以有资金机构支持社区,所以给社区成员留有一定比例的代币奖励也可以理解。那么创始人个人不挖矿而持币与开源社区精神之间的冲突是明显的——稍有不慎就会形成硬分叉,损耗社区的租值。笔者认为,这也是V神放弃个人奖励的部分原因。 以太坊解决了社区成员收入问题,依然无法避免“分叉”,而且“分叉”数量远超过比特币。可能一些读者不会认同这个结论,认为目前基本上只有ETH和ETC两个硬分叉——还是因为黑客盗币事件。以太坊解决了社区激励问题,硬分叉似乎不符合人追求边际利益最大化的规律——社区成员没有必要刻意分叉,起码受到激励的成员分叉的意愿并不强烈。实际上,以太坊社区的租值同样被矿工蚕食,又由于大量资金涌入,类似于以太坊那样融资发行,喜欢快速融资的项目方自然会选择采用已有的区块链方案。以太坊的ERC20标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币的解决方案。所以,大量基于以太坊源代码的“山寨”项目和运行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ERC20代币实际上相当于以太坊的“分叉”。目前,基于以太坊的ERC20标准代币已近14万。 图2:基于以太坊的ERC20标准的代币已近14万 区块链经济学脉络:社区与矿工的恩怨来自权利界定不明 数据来源:https://etherscan.io、国盛证券研究 正如上篇文章分析,基于以太坊ERC20标准的通证市场租值,缺乏矿工的维护,其市场价值附属于以太坊通证(ETH)价值。基于以太坊平台的ERC代币都存在共同的问题:物理资源依赖于以太坊,矿工由以太坊提供,其价值也附属于以太坊通证(ETH),无法独立维系其自身通证的租值。若以太坊式微,51%攻击、双花等问题对这些项目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隐患,而相关项目区块链系统自身并未有足够的算力投入,搭便车的隐患是也。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