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为区块链“去去火”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发布题为《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工作论文,引发广泛讨论。论文指出,不要夸大或迷信区块链的功能;区块链应用要立足实际情况;目前区块链投融资领域泡沫明显;应在持续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理性客观评估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论文的发出对于当前所谓“言必区块链”的科技链圈及其相关投资市场来说,无异于当头“冷水”。去年以来,区块链声势浩大地“席卷”科技圈,继而“横扫”资本市场,至今鲜少看到其“狂热之势”的减退迹象。各类市场化机构或“投资大佬”为其“颠覆性、革命性”背书,却少见研究论文对区块链中某些含糊不清的表述及应用价值做专业性厘定,更遑论阐述其技术缺陷和短板所在。我们应该为这“冷水”叫好,是时候让区块链中的不理性之势“降降温”“去去火”“醒醒神”了。 区块链是技术创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完全忽视区块链的技术盲点,进而无限拔高区块链的技术价值毫无疑问也脱离了新技术发展的正常逻辑。从现有技术来看,人们对区块链的态度显然过于乐观了。 目前市场上存在太多对区块链过于理想化的想象,“去中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事实上,用科技来替代“制度和信任”的难度之大远远超越技术所能承载的范畴,现实中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完全的中心化场景都很少见。正如论文所言,很多区块链项目从去中心化宗旨出发,但后期或多或少都引入了中心化成分,否则就无法落地。 区块链确实提供了改变某些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可能性,我国的一些国情也提供了实践区块链的机会,比如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有助于缓解我国票据市场分散化的问题。但是,这些年的行业实践已经证明一些区块链应用方向是不可行的,这其中就包括被人们寄予厚望的“颠覆传统金融体系”。 论文在对现阶段舆论夸大区块链赋能金融体系方面的批判也毫不留情,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创新对金融体系产生过颠覆性影响,区块链也不例外。广被提及的加密货币被认为缺乏内在价值支撑和主权信用担保,无法有效履行货币职能,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区块链的匿名特征反而会增加金融交易中反洗钱等的实施难度。据笔者了解,这些说法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 尽管区块链经常占据科技舆论场的“头版头条”,,但公众视野中的区块链形形色色。主流声音对区块链,尤其是代币(Token)的定义模糊不清,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块链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很难给新技术盖棺定论。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关区块链, 特别是涉及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项目投机炒作、市场操纵甚至违规违法等行为的普遍发生。 因此,区块链亟待正本清源。笔者认为,正确对待创新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准则,区块链亦然。要“因时制宜”,不要“拔苗助长”,唯如此,区块链才能“茁壮”成长为“有用之材”。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