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父母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女孩赢在未来(2)
同时,对孩子的成绩考核也只能按照中等水平的要求来设计。这时的成绩具有了一定的“欺骗性”。发展快、能力强的孩子,其优势没有办法在成绩中充分体现。而发展慢的孩子,又很难在成绩中体验到个人进步的多少。所以,这时候成绩并不是准确地判断一个孩子能力的尺度。 2.处于变革中的学校教育 其实,现在的学校教育也在发生变革。以前,学校最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相信大家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体育课经常被语数外老师霸占的情景吧。但现在,阅读、体育、美术、音乐、自然、机器人等等学科已经在很多学校当中被越来越重视。比如,我家大宝的学校就引入了“二体一艺”的评价体系,就是每个孩子要有两项体育特长,一项艺术特长,达到优秀的可以记入档案,写入学生手册。 让我们再看看大学。在世界顶级大学的学生选拔当中,成绩仅仅是一部分,这些大学更青睐拥有4Q的学生。4Q包含聪明的大脑(智商IQ),高尚的人品(品商CQ)、较高的情商(情商EQ)和较强的抗压能力(逆商AQ)。他们普遍认为:拥有4Q的学生,在未来更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就说:“像麻省理工这样顶尖的学府,考察的早就不只是孩子的成绩,而是他需要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孩子要发展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他绝对不是一个考试机器。一个民主的、尊重孩子的家庭,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土壤,让他能够产生一些稀里古怪的想法,去探索自己想要探索的的一些事情。” 创新工场李开复博士在一次访谈中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找自己最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变成一个背书的工具,因为你背书再背也背不过机器。” 可以预测,在未来,一个人的学习会逐步地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而学校只是一个人学习的一部分。学校的教育形式也会进行演变,从老师讲学生听的“电影院形态”转变成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的“超市形态”。 我的结论:家长不需要过度纠结孩子成绩的一时好坏,我们应该将视野放置到更长久的未来,放到孩子的终身成长上。我们要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们要按照适合自己孩子的节奏,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 女孩应该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我自己曾是一名教师,也见过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女儿做决定,去报考师范类学校。因为,家长觉得:这样做,女儿将来就能有一份稳定又受人尊敬的好职业,而且还有很多假期。除了老师,公务员、事业单位也是女孩家长的优选。可以说,家长们费尽心机地为孩子铺路,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谋一份稳定又收益好的职业。 但是我要说,未来的现实会打家长的脸。 据牛津大学的调查报告,在美国现有的工作当中,有47%将会在未来的10到20年被人工智能替换掉,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则为77%。其中,主要被替代掉的就是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也包括部分教育工作和大家认为的铁饭碗。很多家长以为女孩当上老师就可以稳定无忧,却不知原有的“知识积累型”的教育,现在已经有很多由线上和教育机器人在承担。也就是说,在未来,很多大家以为很好很稳定的职业可能不再由人类来完成。所以,有未来教育家预测:现在正在学校里读小学和中学的这一代孩子,可能就是第一代一毕业就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 同时,我们从现在就已经发现:想要一份工作干到老,几乎很难了。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只能生存5到10年,按一个人60岁退休来算,一个人一生可能要换五六次的工作。那再想一想未来,人工智能已经替代了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剩下的工作,人类要怎么分配,一份工作你又能够做多久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的结论:在未来,会涌现更多的艺术家、哲学家、斜杠青年、自由职业者。单纯的知识积累不再是教育的主题,创造性、想象力、哲学思考、审美、共情等等能力更被重视。 除了上面四个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也都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了思考。当我跳脱到未来的视角来看待现在的教育,我发现我对两个女儿的期待开始变得不同。而在我的脑海中,20年后,我希望女儿们变成的样子也逐渐清晰起来。 不管黑白,不论体重多少,她们是健康的、自信的、有气质有魅力的。她们喜欢阅读和艺术,享受生活中点滴的美好。她们热爱学习和思考,即使头发花白,也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她们不惧怕改变,在不同的行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工作得游刃有余。她们既享受独处时的快乐,也安于和伴侣间幸福的依偎。她们充满勇气,不惧怕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我想象着这个画面,我开始思索如何将期望化作现实中的教育点滴,这是一个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历程,但我不再彷徨和焦虑,而我对她们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