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对“人工智能+教育”应持审慎态度(2)
熊丙奇还认为,在资本逐利和学校提高教学效果的双重驱动下,一些企业开发并推广这种以监控学生上课表情、行为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有一些学校采用这样的系统,并以使用后的效果,诸如学生上课更投入,老师管理学生更方便,学生成绩提升以及学生间、师生间的冲突与纠纷减少,来论证采用这一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 “现代科学技术当然可以用于教育教学中,但需要首先分辨清楚教育是什么。很显然,在教室里安装监控,全天无休地对着学生,适时采集学生的表情、动作,这种做法的反教育性质比较明显,但却得到个别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的认可。这是因为有的教育者和办学者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只是考虑怎么管理方便以及怎样提高成绩。”熊丙奇说,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必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所有的教育创新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基本出发点。新技术推广须谨慎教育不能偏离正轨 另据了解,除了中国药科大学之外,某小学也在使用同一套系统。这套系统运用在姿态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教师轨迹热力分析等方面,可以捕捉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是否有微笑、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列队整齐等良好行为,或者快速奔跑、摔跤、打架、拥挤等危险动作。 郑宁认为,在学校推广人脸识别技术要特别慎重。一些学校启用人脸识别进出校门,作为校园安全管理措施,有其正当性,但应该向师生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并取得他们的授权,并且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相关信息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课堂里利用人脸识别进行表情监控,除非经过学生明确授权,否则应当禁止。 在熊丙奇看来,教室里可以安装监控,但应该只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在考试时监控考场秩序,二是在获得教师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直播课堂教学,与其他学校、课堂共享教育资源。如果一直使用监控,盯着学生和教师的上课情况,会让整个教学活动变为表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有人说安装监控系统,便于教师管理学生,但其实在监控体系之下,教师也是被管理对象,长期使用监控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上课就依靠智能系统的‘反馈’,告诉教师哪个学生不认真,哪个学生不专注,这是技术识别的结果。离开了技术手段,老师还会教学吗?教育是有情感和灵魂的事业,无节制地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会把教育变得没有灵魂和情感,那还不如使用教育机器人。”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要让教育创新符合教育规律,应该由教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并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由少数人决定。在资本驱动下,某些企业倾向于对一些教育领域的新概念进行炒作,某些学校会因此变得急功近利,让“人工智能+教育”的路越走越偏,因此需要及时正本清源、回归正道。(记者 杜晓 实习生 景千姿)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