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百日逾百亿产业投资落地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展引擎强劲
新华社上海11月28日电 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8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产业投资116.8亿元,同比增长64.6%,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28日,在挂牌满百日之际, 临港新片区发布产业地图、启用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开始向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目标加速迈进。 种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自8月份挂牌以来,基本上每周都有产业项目落地,已成为临港新片区的常态。28日,包括盛美半导体、东电电子等7个重大产业项目又与临港新片区签约,涉及总投资超150亿元。 根据最新发布的产业地图,临港新片区将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七大前沿产业以及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等五大现代服务业,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要想引来“金凤凰”,必须种好“梧桐树”。在临港奉贤园区的生命科技园,记者看到,设计简约、布局合理的标准化厂房已具雏形,预计年底前竣工,届时会有40家企业入驻。 项目经理彭静颖说,标准化厂房的底层高达8米,主要考虑到生物医药企业安置发酵罐的需要。“厂房的面积从2000平方米到15000平方米不等,对应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支撑。目前,新片区“海”有洋山深水港,“铁”有规划建设中的上海东站,“空”有浦东国际机场。另外,还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的内河航道,综合运输条件就是在国际上也处领先水平,能够对区内的贸易和产业发展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 既强化“硬支撑” 更优化“软环境” 今年11月上旬,首批国产特斯拉的试制车在临港正式下线。从工厂奠基到开始试生产,特斯拉只花了10个月时间,“临港速度”由此在国际上传开。 特斯拉的体验是临港营商环境的缩影。既要强化基础设施“硬支撑”,更要优化发展“软环境”, 临港正在用高水平的环境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核心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近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的48条措施,吸引了海内外人才的关注。除了“金领”“白领”,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蓝领”,也在临港新片区的引才范围内。新片区直接引进落户的首批23类49项名录,覆盖车工、钳工、铣工、焊工、电工、电切削工等职业。 给人才提供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不可或缺。“对被评为国际首台的装备项目,按合同金额的20%—30%比例进行支持。”聚焦“国内空白”和“卡脖子”技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的40条支持措施“干货满满”,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杰表示,围绕前沿产业、高端服务、创新协同三大功能,相关产业政策将释放新一轮政策红利,增强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 “五个重要”定位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这是中央对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聚焦“五个重要”定位,新的探索在新片区拉开序幕。比如,“离岸业务”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名词,临港已经开始布局。11月中旬,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租赁了两条1138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标志着新片区首单跨境船舶租赁业务落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还与出租方浦银金融租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区内企业和机构开展航运融资结算业务,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临港新片区将充分发挥世界级海港、空港和自由贸易园区的优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成为对内对外两个开放扇面的枢纽。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对标“五个重要”定位,临港新片区将不断做大经济总量,通过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始终保持每年20%左右的较高增速。同时,加快探索更具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承担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真正成为制度创新高地。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