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28日在公开场合的两场演讲,介绍了人民银行关于金融科技、支付行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范一飞称,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组织建设者,人民银行将数字货币作为未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积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下一步,人民银行将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不断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金融科技顶层设计日臻成熟 范一飞在“新征程 新使命——2019新浪金麒麟论坛”表示,在发展规划方面,今年8月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称《规划》)明确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提出27项重点任务;在监管规则方面,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加快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平衡好安全与创新的关系,为金融科技创新划定刚性法规底线,设置柔性管理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发展政策环境。 他表示,人民银行将积极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做好监测评估并适时滚动修订,进一步引导金融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金融科技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深化技术、数据、知识等生产要素在优化金融服务、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应用,充分运用监管科技手段增强金融稳定性、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与精准度、平衡好金融市场安全与创新的关系,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积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科技推动金融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范一飞从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携手推动供应链安全,助力金融业更加开放;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等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范一飞表示,金融业要从全局战略高度转变经营模式、全面拥抱科技,加快盘活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生产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在体制机制方面,他建议,金融机构稳妥推进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组织方式革故鼎新,通过金融科技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激发创新活力,使发展机制越来越活。 金融基础设施在金融体系及更广泛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国之重器”。范一飞介绍,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组织建设者,人民银行将数字货币作为未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积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2014年启动数字货币前瞻性研究,2016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组启动DC/EP研发试验。目前,DC/EP在坚持双层投放、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下一步,将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不断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他透露。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范一飞介绍,人民银行将积极推动“数字央行”建设,强化金融数据治理,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程序化,建设数字监管报告平台,提升监管专业性和穿透性;构建金融风险态势感知平台,完善风险信息报送机制,强化整体风险态势预判,及时向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发布风险提示与防范措施,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能力。 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化永远在路上 近年来,受益于科技的进步,支付清算行业发展迅速。范一飞称,科技驱动支付基础能力显著增强。例如在可得性方面,利用移动互联、条码识别等技术为支付服务“插上翅膀”,卡基支付与移动支付并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支付服务格局。2018年全国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5300多亿笔,金额超440万亿元,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9倍。 同一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范一飞表示,支付业务与风险总是相伴而随,因此严监管常态化永远在路上。他指出,无证经营是影响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的顽疾,要把严厉打击无证机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严监管常态化的一项工作,作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靶向狠下工夫。 他同时要求规范创新,严控交叉风险。对依托支付账户开展的线上信用支付方式创新,各方要进一步加大调查力度,认真分析业务定位,准确把握业务实质,合理评估业务风险,深入研究支付机构与信贷机构合作,深入研究潜在的影响。特别要警惕围绕支付业务大搞金融产品嵌套,避免杠杆率持续攀升,风险跨市场传染,底层资产无法穿透,资金流向无人知晓,风险资产规模无法统计,风险因素持续累积等重大风险隐患。 范一飞要求,持牌机构利用交叉性金融开展收单业务,应取得金融管理部门认可,避免放大交叉性金融风险。下一步人民银行将重点检查银行卡收单情况和开立使用情况,并会同监管部门完善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监管规则。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