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步入关键时期 农村消费或成扩内需政策发力重点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12月1日在“2019年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已到关键时期,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是有把握完成的。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城乡融合已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拓展需求空间,释放市场潜力。下一步,农村消费和基建或成扩内需政策的发力重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 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并有效维护了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陈亚军透露,截至目前已有9000万农村人口进城落户。2018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3.37%和59.58%。他表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5%和60%,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是有把握完成的。 在降低落户门槛方面,此前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透露,着力抓好重点人群落户,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应落尽落、便捷落户”。 近日,海南省发布新政,明确租房居住在海口的省内外户籍居民可落户,取消办理夫妻投靠业务中“市外夫妻投靠需结婚登记满一年”的限制条件。云南省公安厅日前也表示,自2019年12月1日起,在昆明租房者可在征得所租房屋产权人或合法拥有人的同意后,申请将户口登记在所租赁房屋。 陈亚军表示,近几年不仅放宽了在城市的落户门槛,同时城乡人才机制逐步建立,双向流动渠道开始打通。如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入乡政策普遍推开,鼓励引导大学生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允许大学生保留农村户籍等。 城乡融合进入攻坚阶段 “当前城乡融合进入到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主席蒋正华表示,我国城乡融合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矛盾和挑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史育龙也表示,目前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等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不畅,以及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史育龙表示,从统计上看,近两年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大幅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人数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城乡统计单元代码变更。 此外,史育龙表示,需要关注部分乡村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他指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仍较为明显,即使在北京、广州等发达城市周边,仍存在贫困农村。陈亚军表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合理,例如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为95%、97%,而农村仅为22%、60%。 “同时,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陈亚军说,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虽然城乡收入比已从2007年3.14倍的最高点,下降到2018年的2.69倍,但近几年缩小幅度有收窄之势,继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面临一定压力。 激发乡村市场消费潜力 蒋正华表示,目前世界经济大环境整体疲弱,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较大压力。提高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利于培育国内市场,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发掘培育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陈亚军表示,如果说城镇化第一阶段是从农村走入城市,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有效扩张上述人口的消费空间。建立强大国内市场,启动农村有效需求或是未来的着力点。 陈亚军介绍,从消费看,当前5.6亿农民、2.3亿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仅为城镇居民的47%、68%,如果通过市民化解除消费后顾之忧,消费支出将以几千亿元的规模逐年递增;乡村拥有优美生态和优质农产品,如果能够供应适合市民下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将释放极为可观的增长潜力。 “从投资方面看,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存在短板,特别是农民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是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如果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将开辟出巨大的投资空间。”陈亚军说。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李兵弟也表示,城镇化后半段将释放较大经济市场潜力。他举例,通过目前近3000万亩的闲置宅基地,若利用20%给予自然人交易,以每年每平方米宅基地缴纳税金30元至50元计算,每年可有1200亿元至2000亿元的收入。若城市家庭对原农房改造,以每户投资30万元计算,则有6万亿元市场,联动效应将达数十万亿元。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