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杀入“流量战(3)
移动互联网过去10年中严格遵循了这一逻辑:2016年之前智能手机市场如日中天,苹果、华为、OV等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每年两位数增长的用户也保障了移动互联网玩家的流量红利;当智能手机的增速从个位数到负增长,直播、短视频、算法推荐开始大行其道,目的无外乎增加用户时长。 于是当用户体量几近饱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6.2小时,越来越多的人感慨互联网流量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而在巨头控制大流量的前提下,消费互联网几无可能再杀出现象级的新寡头。 应该被刷新的可能是流量公式。 近几年开始涌现出诸多和“网”相关的新兴词汇,诸如物联网、车联网、产业互联网等等,人们也习惯性的将这些名词和移动互联网“隔离”。 有趣之处也在于此,最早的流量入口是浏览器,甚至可以说是PC互联网时代的代名词,后来超级APP的崛起颠覆了浏览器的江湖地位,由此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然而“入口”是否存在从软件转向硬件转移的可能性?特别是语音交互的智能音箱,已经极大程度地弱化了APP存在的必要性,硬件本身就是流量入口。 再来思考流量公式的计算规则,用户与智能硬件的交互、智能硬件与智能硬件的连接,以及那些看不见的数据共享,又是否应该成为计算公式的一部分?毕竟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不可或缺的联网方式,人们正生活在全场景的智能时代里。 至少以百度、阿里、小米为首的巨头们已经在智能音箱上打了样:智能音箱在家庭场景中扮演了“中枢”的角色,既连接了音视频和工具类APP,又实现了与智能空调、智能灯等智能硬件的交互控制,继而不断挖掘家庭娱乐、家庭教育、家庭游戏、家庭医疗、家庭电商等商业价值,在用户、服务、行业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共生关系。 如果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智能家居、智能车联等无不是潜在的万亿蓝海市场,所蕴藏的商业想象空间远比流量变现有诱惑力。移动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全场景时代争夺的却是生活方式、用户情感。 04 写在最后 什么是红利?答案是经济结构性变化时产生的利润洼地。 互联网对经济基础设施的结构性改造告一段落,智能化的结构改造已经起航。 现阶段无疑正是抢占全场景时代洼地的时间窗口,尤其是对于陷入流量焦虑的玩家而言,比拼的不仅仅是移动APP的活跃度,应逐渐向移动APP+智能设备的综合活跃度过渡。互联网流量红利不明显时,还需要寻找新的狂欢之地。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