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的辉煌发展史(2)
2008年Google旗下的浏览器Chrome闪亮登场,格局改变了。它界面简洁、UI明了、速度奇快、安全稳定,逼得IE节节败退、开始不断更新。 但是IE已经太老了,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Web技术,于是2015年,Edge浏览器怀着救国之心诞生了,但是它究竟有没有实现微软的理想呢?相信大家早就有了答案。 内核所在 了解完浏览器的历史,那什么是浏览器的内核呢?所谓内核其实指的是Rendering Engine(渲染引擎)。它决定了浏览器如何显示网页内容没不同的内核显示的内容、排版、特效支持等也都不尽相同。 从历史上了来看,最早是97年在IE4中的Trident内核,是微软在Mosaic代码的基础上修改而来,血脉一直延续到了IE11。KHTML用于Konqueror,Gecko用于FireFox,Mozilla后来又和三星一起搞出来个Servo内核。Presto用于早期的Opera(现改为谷歌Blink),Chromium用于谷歌Chrome,不过如今的Chrome浏览器已经使用了和Opera一起开发的的Blink引擎。 其中Webkit是苹果公司研发的浏览器内核,被用于知名的Safari浏览器,其UserAgent为“Mozilla/5.0(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de-de) AppleWebKit/85.7 (KHTML, like Gecko)Safari/85.5” 等等,怎么里面还有“KHTML和likeGecko”?因为Webkit内核包含的WebCore排版引擎是由KHTML衍生而来,所以这是一种无法舍弃的血统,自然也就留在了其中。 比较意外的是,作为7年后登场的Chrome浏览器UserAgent中居然有“Safari”字样出现,要知道Chromium内核是基于WebKit的,所以说你懂的,看来苹果对“高速上网”贡献很大。 国产论剑 众所周知,从Chrome浏览器火了之后,国内也涌现了一大票的国产浏览器,这里不得不提谷歌一直坚持的开放开源了。 Chromium内核安全、稳定、高速,如果和谷歌自家浏览器捆绑也无可厚非,大不了收费卖给别家授权使用也有盈利,但是谷歌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支持大家都免费来用我家的浏览器,大家一起收集用户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浏览器,一起开拓未来。 目前国内的360极速浏览器、QQ浏览器、搜狗高速浏览器、世界之窗极速版、枫树浏览器、太阳花浏览器等等,包括后来的红芯浏览器官方也承认自己的Redcore内核是基于Chromium/Bnk的。 这里也要提到刚刚未提的2010年诞生的双核浏览器了。由于国内网络环境特殊,网银、验证什么的各种东西都对IE比较友好,但又想要WebKit的上网速度怎么办呢?于是乎,国内浏览器干脆自带多种引擎,把微软那套挪过来叫“兼容模式”,然后其他类似Chromium的引擎称作“高速模式”,用户可以随时切换。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