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并非商务敏捷性的真正原因(3)
令人惊讶的是,两项任务中的后者正日趋成熟,似乎彻底实现已经指日可待。根据最近Sloan管理评价中的一篇文章所说,“商务分析”的崛起之势目前已经出现。尽管这一过程从未提到“敏捷”二字,但其特性与本质与敏捷开发的操作指导不谋而合:在终端用户不断改变设计、强调投入时间与产出比的同时,与他们进行互动迅速提高分析能力。此外,传统的“瀑布”式流程评估指标也应该予以摒弃。
与此同时,IT部门一边忙不迭地利用敏捷开发实例为自有商务智能体系进行升级,一边尽量避免由于产品质量问题或发货速度缓慢而受到客户指责。然而他们回避这、预防那,就是不肯对商务终端用户的需求做出回应——换句话来说,不肯真正提高商务敏捷性。在这方面,我认为根据敏捷开发原则直接进行修正是最直观也最简明的解决方案。
这里我们谈谈对商务敏捷的支持这一话题。从本质上来说,这意味着敏捷化商务智能的目的应该以提供能够帮助企业部门或集团终端用户以敏捷方式开展业务所必需的数据为中心,并将此作为敏捷商务流程的一部分——始终专注于改变、始终与客户紧密联系、并保证始终在问题出现前做出反应。
举例来说,首席营销官(简称CMO)不仅需要始终思考企业的市场定位,更应该对未来的发展走向、有利的定位取向以及如何保证当前拥有的解决方案与服务迎合即将面临的需求与营销流程做出正确评估。分析工作需要能向CMO阐明当前的统一式客户关系中,有哪些方面适合于进一步实现迅速与高效的业务反应。更重要的是,分析应该有助于揭示企业市场发展走向的潜在可能性,帮助商务人士“跨越鸿沟”。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会阻碍企业应对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开发流程与营销体系自身特有流程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以最佳方式改善业务敏捷化状况,就需要我们在关键性领域采取必要的敏捷流程以及与敏捷性契合的思维方式。真正的敏捷化商务智能对于商务敏捷的支持作用一容小觑。然而,不管供应商抛出的宣传攻势多么诱人,我们必须冷静地将其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够为企业敏捷性带来根本性提升的惟一长效机制只有在企业内部广泛普及新的思维方式与流程支持体系。
卖者自慎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配备了敏捷商务智能机制的敏捷商务体系从中期角度来看拥有极大的竞争优势,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大部分竞争对手仍然离敏捷普及化相去甚远。这算是一件好事,因为真正的商务敏捷需要企业在诸多方面做出相应的显著改变,尤其是在思维方式及处事心态方面。因此,除了从正确的角度应用商务智能,IT部门仍然有很多时间及机会让企业的整体商务敏捷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也就是说,IT部门应该在项目采购初期与供应商方就如何推广真正的敏捷商务智能实例展开探讨。实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 前瞻性或者假定推断,专注于可能出现的客户市场变化,而不只是对现有及比较熟悉的状态做出准备;
· 流程变更,保证数据流与/或新产品开发流程能够满足未来出现的新型市场需求;
· 客户互动,不仅要涉及到客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要与客户共同协商业务变更所带来的结果。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