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顺丰京东的日子(3)
从一个风口,到另一个 同样是配送,外卖明显比快递行业收入高,这让外界颇有疑问。 阿里研究院物流专家粟日表示,后者正处在互联网风口上,大量烧钱竞争,加上风险相对小一些,自然会吸引快递员和其他社会人员进入。 根据《天下网商》了解的情况,外卖员每单收入通常是6~ 8 元,而外卖平台向消费者收取的配送费,饿了么配送一般是 4 元,美团专送通常是3~ 5 元,百度外卖则是4~ 5 元。在夜间、雨天等特殊时间段,外卖员的每单收入会有3~ 5 元不等的上浮,消费者需要支付的配送费也要有一定的上浮。中间的差价,就由商家和外卖平台共同补贴,商家的补贴可以通过线上提价来弥补,外卖平台则是烧的真金白银。 在过去几年间,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确实给了不少人机会,也造就了所谓外卖员月入过万的“谈资”。 进入顺丰,杜佑南的月收入从 2000 多变成 5000 多,而做外卖之后,杜佑南月入 8000 元以上。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收入差异,他算是从中获得了实惠。 家人仍然希望他能找份更稳定的工作,但杜佑南自己觉得无所谓,“有时候我送外卖去写字楼,那些坐办公室的虽然衣着光鲜,到手其实也只有四五千,所以只要能挣钱就好。” 曾崇庆同样是新一轮互联网风口的受益者。 “我离开京东时,京东布局已经成型,只管在三四五线城市下沉。我留在京东,干 10 年才可能升站长, 20 年才可能升区域主管。而外卖刚发展,体量肯定会膨胀得很快。”曾崇庆说。 来到现在的外卖平台后,他仅仅几个月就做到了小站长,一年之后已经成为大站长,管理着数个小站。 如果说快递行业已经不再是风口,那么同样的变化是否也会发生在外卖身上呢? 目前,外卖业务主要集中在饿了么、美团外卖和百度外卖这三家,业务模式相似。以烧钱补贴争取市场份额的打法,不可能持续太久。 但在曾崇庆看来,外卖行业还有很多空间,至少还有两三年的快速发展期。 春节前,曾崇庆所在的区域有四百多位配送员,节后回来的只有三百多人,但新招了两三百人。 据曾崇庆介绍,新招的外卖员中,既有外地返乡的打工者,也有快递员跳槽来的,“有一家物流公司欠薪,还有小的快递公司倒闭,从他们那招进来几十个人,其他快递,包括顺丰和京东都有几个人。” 从行业趋势来看,包括顺丰、全峰在内的快递公司都在承接外卖配送业务,甚至一些落地配物流公司也向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提供运力合作。 一位外卖配送平台的负责人向《天下网商》透露,平台最近正在大力度招募加盟商,有数个快递加盟商已经和他们达成意向,“从快递网点变成外卖团队,省掉了场地租金,还有更高的收入。” 挖竞争对手的人,一个 1000 块 过去十年间,快递、外卖以及各类O2O服务的兴起,让原本被认为“脏累差”的配送行业收入快速增长,造就一波又一波蓝领高收入“神话”。 有些只是昙花一现,有些则实现了价值回归。 但时代留给配送员们的机会远未用尽,类似从快递到外卖的劳动力转移也还将持续。 2017 年 1 月,饿了么正式宣布与Today、上蔬永辉、屈臣氏、7-Eleven等 4 家零售品牌达成合作,为这些品牌的线下门店提供最后三公里,甚至最后五公里的配送服务。 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巨头也在推进线下物流中心和即时配送体系的建设,以打通线下最后三公里的服务。 在即时物流方面,闪送、UU跑腿、快服务等企业在今年初完成新一轮融资后继续跑马圈地。这些即时物流平台各有着数万到十多万不等的配送员,相当大的部分曾经是快递员、外卖员和滴滴司机。 这些以C端业务为主的即时物流服务,客单价甚至动辄高达30、 40 元,配送员能获得其中80%的收入。目前,即时物流平台也在开拓B端业务,对配送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曾崇庆的团队中已经开始有人因为不太习惯送外卖,加入这些新兴平台接私单。“钱多,一单几十块钱。就是一天跑不了多少单,现在还很不稳定。” 曾崇庆告诉《天下网商》,他所在的外卖平台也在给新零售业务招商,主要销售快消品,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但他暂时还不考虑,“公司套路比较深,开一个新零售旗舰店,需要 40 万押金,我心里没底。”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