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歌CTO吴铭:MT是熟人圈假面舞会 匿名不是免责条款(2)
我们会用“算法 + 人工”的方式去过滤,具体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人工审核,二是关键词屏蔽,三是算法识别。现在云歌员工还不到100人,我们在不断扩大内容审核人员的队伍,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算法识别,我们直接和阿里云上的数据交叉对比。
对,MT上的人不是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人,而是你通过一两个人、绕个弯子能找到的人。如果关闭了通讯录的授权,你的信息在这个产品上是传播不出去的。社交压力是一定会存在的,MT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在社交压力大的关系链里,大家带上面具,来聊些干货。更多的使用场景,期待用户能挖掘出来。 MT
很多产品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款短视频软件,100个用户里只有一两个会主动去拍视频,但如果看到一个内容特别好,可能就会激发其他人去效仿,拍同款。我们也会借力KOL来制造一些话题,比如王欣在前几天的内部产品交流会上就说,你们可以问“王欣有什么癖好”啊,但我们终究还是希望做成UGC(用户原创内容)的模式。 “短连接”才有商业
云歌智能从设立之初就确定了“无为、不争”的理念,也就是别人做的我们不做,只会去切入一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需求。微信解决得很好需求,我们就不会再尝试去做,因为对社会来讲,这样并不能创造价值。 ?所谓赛道也分大小,用社交去框它,微信、抖音都在里面;你要用人性去框它,那什么产品都能装进去。所以“社交”的外延太大了,我更建议用痛点来区分不同的场景。MT针对的是其他软件还没有满足的需求,就是要解决人的社交压力,在需要短连接的时候提供短连接。微信是款好产品,但它过度地强化了“长连接”?(按照王欣的观点,“长连接”是即时聊天工具,“短连接”是以场景去连接,,场景结束,连接就断开了,比如网约车场景中乘客与司机的连接),在“短连接”的环境下也强迫用户产生“长连接”,现在走到哪里都有人要和你加个微信、扫个码。你想想现在让你发个朋友圈,你会有不舒适的感觉,有的时候虽然说不出来,就是会倒抽一口冷气,其实就是有压力,因为圈子里人太杂了。
MT本来就是不留人的,用户需要用到这个场景,那他就一定会想起MT,回来用MT,因为现在市场上根本没有替代产品。如果他不需要,那他就可以把它放在一边,所以留人这件事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初衷。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