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创新的雁阵效应
发布时间:2022-09-22 10:14 所属栏目:15 来源:互联网
导读:南京大学缪峰教授合作团队用最简单的模拟器展现复杂的量子相变,在国际物理学界首次观测到量子融化的中间态,并揭示了它的演化机制。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
南京大学缪峰教授合作团队“用最简单的模拟器展现复杂的量子相变”,在国际物理学界首次观测到量子融化的“中间态”,并揭示了它的演化机制。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此次,缪峰合作团队通过在“原子世界搭积木”的方式,回应了杰出物理学家费曼提出的相关概念问题,在量子模拟前沿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科学家的这一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相关应用研究,成为一系列产业创新的先导。新闻报道称,该研究工作由多所高校的科学家共同完成,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南大物理学院李乔博士,多位博士生参与了实验研究。从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善于协同、精诚合作的科研团队,其中既有学问深邃的科研中坚,亦有崭露头角的青年俊才。 众所周知,大雁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保持长时间飞翔,队形永远都是整齐的“一”字或“人”字。其中,头雁发挥着引领作用,是整个雁群的核心;成年大雁负责压阵,随时替补成为下一航程的头雁;雏雁身处队伍中间,既受到雁群的呵护,也在学习成长技能。这一现象被称为“雁阵效应”,它说明一个道理:惟有团结协作、拼搏奋斗,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一个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同样有赖于“雁阵效应”发挥作用,离不开“头雁”领航、“壮雁”振翼、“雏雁”助力。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雁阵效应”,必将志有所向、事有所成,奋力在创新高原上隆起高峰。 搞研究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化。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各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各类人才同向发力。科研工作者,既是“孤独的旅行者”,也要有“星光下的同行人”;既应“术业有专攻”,更须“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我国正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汇聚起更多的科研力量,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顶尖人才的领军作用及凝聚力,与以青年人才为主的创新团队的集体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比如,紫金山实验室就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领衔,组建三个“大咖”团队,集聚了众多青年俊才,在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已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年轻人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是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5到10年期间”。青年人才正如初飞的雏雁,需要呵护其探索精神、助力其展翅翱翔,要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为青年人才“托举”,扶上马,送一程。“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雁阵效应”的作用下,我们相信,会有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成为创新征途上新的“头雁”。 (编辑:ASP站长网) |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