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重新 试卷 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数码 > 正文

Imagination 已向中国开放所有IP授权 有三大优势

发布时间:2022-06-02 13:27 所属栏目:45 来源:互联网
导读: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一家声名显赫的芯片设计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移动GPU公司之一,成立于1985年,代表作当属全球领先的PowerVR GPU图形技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加速、多媒体通信、视频和显示、嵌入式处理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在业务模式上,Imagination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一家声名显赫的芯片设计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移动GPU公司之一,成立于1985年,代表作当属全球领先的PowerVR GPU图形技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加速、多媒体通信、视频和显示、嵌入式处理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在业务模式上,Imagination主要是对外向行业客户提供IP授权,包括不少国内客户,但也正是因为常年都是“幕后英雄”,很多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
 
       近日,快科技有幸独家采访了Imagination首席营销官David Harold先生,一起聊了聊Imagination公司的客户合作方式、GPU技术性能等等。
 
       据Harold介绍,不论是GPU架构还是GPU核,Imagination都是通过IP授权,为客户提供其核心设计和软件的使用权,而获得授权的客户,也有充裕的修改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更多的新设计。
 
       与此同时,Imagination会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支持服务,包括IP验证、参考软件、SDK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长期支持、完整齐全的文档等等。
 
大家熟悉的OpenGL、Vulkan、基础DirectX等图形API,Imagination都已经提供,客户可以进一步扩展支持DirectX的软件演进。
 
操作系统方面,Imagination GPU IP已经广泛应用于iOS、Android、Linux等平台,支持众多高性能系统、嵌入式RTOS,重点向客户提供IP和相关资源,推动客户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Imagination为客户提供参考级的GPU显卡驱动,而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定制驱动,或者完全自主开发驱动。
 
在国内,Imagination已向中国企业开放所有IP系列的授权,包括GPU、AI NNA(神经网络加速器)、EPP(以太网数据包处理器)等,未来还会授权RISC-V CPU IP。
 
目前,Imagination已与多家中国公司合作,开发用于移动、汽车、消费、数据中心、桌面等不同领域的GPU。
 
芯动科技2011年11月发布的“风华一号”显卡,就是Imagination IP在中国市场的首个高端GPU应用,采用了IMG B系列IP。
 
Harold认为,芯动科技“风华一号”在数据中心和桌面市场都颇具有竞争力,也凸显了这两大领域对本地创新的需求。对于推动国内企业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GPU IP至关重要。
 
那么,相对于拥有成熟、广泛GPU IP方案的NVIDIA、AMD,Imagination有什么优势呢?
 
在Harold看来,作为创新移动解决方案的领导者,Imagination的GPU IP在功耗和面积受限的情况下能提供出色的性能,PPA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们知道,大多数移动设备存在严格的功耗、尺寸限制,因此需要高效率、高性能的芯片。比如以分块延迟渲染(TBDR)技术为基础的PowerVR架构在升级后的,Imagination A系列、B系列和C系列核等GPU IP通过多项创新技术,提供了出色的性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另外,Imagination GPU从B系列开始,也加入了多核心设计,具有强大的可拓展性和稳定性,可以将相同的功耗、性能优势扩展到移动设备、PC电脑、据中心等众多应用中。
 
对于新兴的光线追踪技术,Imagination在移动领域也是先行者。
 
IMG CXT是移动GPU设计领域的一座里程碑,采用全新Photon架构,能够充分挖掘4级RTLS硬件光追的潜力,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通过专用的功能模块,在硬件中执行更多的流程,比如光线分类、一致性收集。
 
IMG CXT GPU也采用了多核心设计,性能扩展目前可以做到FP32 9TFLOPS,也就是每秒9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计算,光追性能则可以超过7.2GRay/s,也就是每秒处理72亿条光线,而功耗优化则是当前解决方案的2.5倍。
 
Harold强调,这一方案不仅为移动领域带来了光追技术,还可以扩展到桌面、汽车和数据中心,大大推动光线追踪技术的发展。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