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大多数小程序,可能都在做错误的事情(2)
二、到底有多少人每天都会使用小程序?一个关于微信小程序的“非典型调查”显示:67%的用户只在微信小程序上线时“体验过一两次”,只有8%的用户在坚持每天使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对小程序的体验和持续使用的情况,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小型的调查,这个调查是这样的: 没想到,调查发出后,我一共收到了156个朋友圈的好朋友参加,就朋友圈留言来说,算是不低的数字了,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是有的。 大家嘱咐我一定要把统计结果发给大家,看起来大家都很关注这个话题。下面就是这次调查的结果: A选项:约8%的用户“坚持每天都在用”小程序。 B选项:6%的用户大概每周会用一次(也就上线一周,所以基本可以和C合并了)。 C选项:67%的用户是在上线时使用过一两次,后来没再记起和继续使用。 D选项:19%的用户还没有关注到小程序,属于还没被打扰的一部分人。 这个调查有什么代表性? 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抽样调查,收到的样本也不算多。但同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先,我认为在微信的整体7亿的用户群体里,D选项的用户比例一定比我这个调查的比例要高很多。我相信,7亿微信用户中大部分用户应该还没有被小程序“污染”,但在我的调查里,不足2成的用户幸存。 这说明我的朋友圈的用户有典型的运营里说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特征。如下图: 在运营上,我认为存在一类人,他们是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他们常常先用于“早期用户”、“晚期用户”使用某一类产品,他们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 回顾互联网里那些后来大火的产品,早期都有这些用户的身影,他们常常在一个产品开始的时候使用,在大规模用户进来之前离开。 我常常用这个方法和这群人来观察一个产品的发展空间:如果早期这些用户的口碑很好、活跃度很高、留存率很高,那么这款产品应该是有机会爆发的。如果这些很挑剔的人都不太喜欢,留存指标很低,那么产品的迭代路线将很长。 显然,我的这次调查可以看作是这类用户的一个反馈。 因为,我的朋友圈里主要是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的朋友,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运营、创业朋友,这群人在信息传播中都是信息流的头部用户。 从这个角度看,我的结论可以认为“只有8%的早期采纳者每天都在用小程序”,有67%的早期采纳者,体验了一两次之后就不再用了。 这不算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但这也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后面会说,现在的小程序,其实都是错误的。这个数据如果很好反而会有大麻烦。 三、小程序在“线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理财、天气、地铁、单车、外卖……这是大家提到的最常用的几个小程序,但更多同学的反馈是:
为什么大家不用小程序呢? 三节课里最帅最有男生缘的Triple同学说了一句经典的话:“要用小程序就要破釜沉舟,先把APP删除了!” 所以: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这对于普通用户的习惯挑战太大,对苹果App store的挑战也很大(后面会提到苹果正在犀利的观察状况中……)。 我记得,在2010年前后,阿里巴巴云计算内部掀起过一场讨论:cloud app还是native app将是主流? 当时我参与策划的一些产品,都坚信cloud app将是大主流,但native app却依然越来越庞大。 除了体验、效率等技术问题外,用户的习惯也是很大的阻碍。 2010年的机会比现在要更好,现在做恐怕用户习惯挑战又大了很多很多…… 所以,还是那句话:今天的小程序是不正常的。小程序要发力的话,还得过两个季度。 四、到底哪些场景更适合被小程序占领?两个季度后,一个正常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在KFC用小程序点餐。 事实上,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小程序都不是小程序最合适的使用场景。 在微信公开课之后,我曾经在《“性冷淡”的微信小程序与张小龙的野心》一文里提到过,微信是希望用小程序“索引世界”。 所以,获取流量和入口不是小程序要做的事情。 交易和服务才是! 恰巧我周日陪夫人逛街,期间娃来电话要吃蛋挞,我们就去KFC买了几个蛋挞,并体验了一下在线自助购买流程,当时感觉:尼玛小程序最应该搞定的是KFC和大M啊! 那才是小程序的星辰和大海!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