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的前世今生(3)
二、小程序的大战略 1、小程序的战略是挑战App Store吗? 小程序的发布时间是张小龙精心选择的—— 2017 年 1 月 9 日。当天张小龙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10 年前的这一天,已故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发布了苹果的首款iPhone。张小龙选择在这一天发布微信小程序,似乎是在印证着那几个月里充斥媒体的论调:小程序要向苹果App Store发起挑战。 但笔者认为,挑战苹果App Store并非小程序初始的战略方向。 微信清楚地知道苹果如今面临的“1%困局”:1%的头部App占据着99%的利润,剩下99%的App分食1%的利润。苹果急于去中心化,不希望看到一款超级App独占市场,更不可能允许这款App变身为应用分发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如果铁了心要做轻量级应用分发市场,在苹果App Store中开个小App Store的话,吃亏的并不会是苹果——苹果重视规则,且总能果断地执行。苹果或许不会像 6 月闹的那场“苹果将因热更新下架微信”的乌龙所说一般,直接下架微信,但至少可以像 4 月的“苹果微信打赏之争”中做的一样,禁止小程序版的微信上架。就像如今的公众号一样,安卓版有打赏,iOS版没打赏,微信也可能变成安卓版有小程序,iOS版禁用小程序。这对于不禁用都难以推广的小程序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笔者认为,小程序不想——至少从发布到目前为止,并不想挑战App Store。微信也在极力避免小程序和应用分发市场划上关系:不做排行榜,不做推荐,甚至连“小程序”这个名字都是从“应用号”改名而来,原因也是因为苹果表达了不满。 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微信不给小程序主动触达用户的机会,这是App和小程序一个分水岭般的界限。 尽管在小程序的迭代中, 7 天内可以向用户推送的模板消息从 1 条加到了 3 条,但这些均是基于“用户触发提交表单事件”的前提,在定义上是一个用户主动的行为。 我们虽然在上文中提到了小程序正在向全能发展,但主动触达用户却仿佛是小程序的一个禁忌,从来不放开。导致开发者们为了给用户推送消息,甚至想出了将页面所有按钮替换为提交表单事件,在后台收集推送码来发模板消息的疯狂办法。 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张小龙最初设立的“尽量减少对用户打扰”的原则:虽然在几十次迭代中,小程序已经在群里、公众号文章里、朋友圈图片里、模板消息里到处“打扰”着用户,但“不得主动推送”的这条底线始终没有被打破。 而另一部分原因便是,只要微信不放开主动触达用户的能力,小程序就只能是被限制了使用场景的App,开发者们就无法100%将App领域的模式、经验、设计思路照单全搬到小程序平台中来,那么小程序威胁到App Store的时间就得以再晚一些,也就避免了小程序平台在用户增长阶段与苹果的直接冲突,留给微信更充足的时间思考、试错与调整方向。 2、小程序发布时的战略方向 笔者认为小程序不是App Store的挑战者,而是App Store的补位者。 在小程序诞生之前,中国市场有两件事极大地有异于,也可以说是领先于欧美市场——二维码的大量应用,和基于二维码的移动支付的普及。 二维码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线上连接线下商家和用户的重要工具,但一旦涉及到比支付更复杂的业务操作,商家和用户要么是借助专为这个领域打造的App来实现,要么是在线下完成业务。 这就需要用户在手机上安装各行各业的App,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便引出了张小龙“即用即走”的初衷,让微信成为一款能覆盖大部分线下行业服务场景的超级App。 所以这个战略初衷矛头对准的并非苹果App Store,而是支付宝。 自 2014 年微信推出微信支付以来,支付宝总是如影随形,甚至于在节日上二者都要对标——微信今年第三次举办“ 88 无现金日”,阿里就迅速宣布 8 月第一周为“无现金周”。这场竞争直至今日也未分出胜负高低,而小程序便是微信团队曾经寄予“破局者”希望的产品。 小程序对于腾讯的这场支付之战最大的助力在于,它使微信支付从一个单纯的支付平台升级为了“小程序+微信支付”的“业务+支付一体化平台”。微信与腾讯希望通过垄断用户与商家间的连接渠道来垄断移动支付这块巨型蛋糕。 令微信遗憾的是,小程序并未如其预想的那样火爆,而选择了大举进军金融服务领域的阿里正利用蚂蚁金服为支付宝破局。 这迫使微信团队在疯狂为小程序导流的同时,思考着小程序的战略调整。 3、小程序如今的战略方向 笔者认为小程序如今的战略方向,正如其功能迭代一样,也在试图走全能工具的发展路线。换言之,微信正利用小程序布局多个战略方向,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避免出现刚发布时不愠不火的鸡肋局面。 小程序如今的战略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1)助力线下行业 这是小程序的设计初衷,虽然发布头几个月的路途较为坎坷,但小程序始终不会放弃这项“主营业务”。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