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的战略意义在哪?
距离 8 月 31 日“得到 002 号知识发布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距离我上一篇关于“得到”app的文章也已经过去了 5 个月,那时还没有《得到品控手册》。本来这篇文章应该更早的出现,但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产品的商业逻辑,特地花了点时间了解《得到品控手册》,并且体验了一段时间。 相比之前的 001 号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只发布了一款产品,其实这个产品早在去年 9 月就已经上线了,那为什么又要单独为此开一次发布会呢?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一、概述定位《每天听本书》是“得到”app于 16 年 9 月上线的一个付费栏目,用时 30 分钟左右将书中的精华提纯,并用口语转述的方式交付给用户,让用户快速掌握书中精华内容的知识产品。 不同于过去的听本书,这次做了全面的升级,过去的年度会员,因为一天只上线一本书,全年下来,最多也只能听上 365 本,但随着产量加大,用户可以选择单本购买、包月会员、包年会员、试用会员(一周)的购买方式,一旦成为每天听本书的会员,将可以畅听这个栏目的所有内容。整个产品的核心是音频,同时配备了笔记版的文字,以及一张手绘的思维导图辅助用户复习查看。 slogan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关键词
生产流程二、需求分析简单来说,每天听本书就是浓缩版的书籍干货,这其实不太符合一般人的认知,书籍通过他人的转述提炼,必然会丢失很多细节,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那罗胖为何要煞费苦心的发展每天听本书呢?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个,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释:时间、通识。 时间过去的商业世界,是基于原子的稀缺世界,信息知识是稀缺资源,要想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钱。现在的商业世界,是基于比特的丰饶世界,信息知识的增多,人类的带宽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最重要的是时间。 时间是未来一切商业的共同战场,行业边界日趋模糊。从用户的角度说,消费一个产品,支付的越来越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越是社会上层,时间越不够用。越是社会底层,就越拥有大量闲暇。 因此,是在为用户省时间中创造价值。现在的时髦词汇,比如碎片化学习,都是在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知识付费能够存在:
通识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这可不是罗胖首创的概念词汇,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通识教育本身源于 19 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说过:知识本没有边界,在《穷查理宝典》中也看到了“发起跨学科攻击”这样的新鲜概念,其实本质上就是通识。 罗胖希望借着通识这个概念,让用户能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阅读中,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启发,他希望“内行的顶尖高手,把自己行业内的顶尖心法,变成别的行业里的人创造力的源泉。”也常说“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移”。但这么多的书,就是穷其一生也看不完啊,就是选一本好书都挺费劲的! 时间不够,带宽不足,每天听本书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场景下应运而生。 当然,用户并非都是同一群人,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更换不同的使用姿势。
三、产品目标占领用户心智最大的在线书店是亚马逊,最大的知识转述版权库这个定位能不能占住,就看它了,罗胖在直播中也说道,这个项目要是做成,在未来,早期的用户就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才是这个城邦最早的公民,看来罗胖还有个皇帝梦! 建设协作网络听本书希望将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读物,包括书籍甚至论文等通过再加工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这么浩大的工程,仅仅靠得到公司的百余人如何完成?这里就必须借助网络协作,也就是外协作者。外协作者是企业外部人员,通过协作加入这个浩大工程的作者,外协来源包括:
通过此方法,一方面能够高效的解决知识生产的难题,另一方面,又能带来新的就业,让那些待业在家,热爱读书却又不想工作的人,也能够通过这个协作网络产生价值,过的体面(一篇稿件1- 2 万)。 同时通过连接各方资源,也为生态圈建设打下基础。 提高产品控制得到目前的产品线包括订阅专栏、每天听本书、电子书、精品课、李翔知识内参、罗辑思维第五季、得到图书,其中带来收入最多的就是订阅专栏,现已卖出专栏 170 万+份,销售额接近3. 5 亿。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