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假的,90后空巢青年的“孤单寂寞冷”才是真的(5)
也有产品专注于陌生人视频社交。去年 12 月,Holla收购了Monkey,这两者都是主打年轻人之间的陌生人视频社交APP。平台通过标签为用户匹配聊天对象,双方可以通过视频邀约聊天。这种陌生视频社交在北美年轻人中大受欢迎,据 36 氪去年 9 月的数据,Holla上线一年就累积了千万级别的用户,82%是 13 岁- 29 岁的青年。 Monkey APP聊天界面 而借助VR技术,社交产品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和次元界限,在二次元世界中结交好友。“陪伴星球”APP的定位就是二次元陪伴社交,用户通过VR眼镜,即可进入社区,构建自己的二次元身份,与陌生人一起玩游戏、唱歌、聊天追番。 内容产品百家争鸣,但现实的孤独能就此消解吗?商家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象级产品,却无法解决大城市里空巢青年的心理危机。 个体危机 边缘化和“零余人” 社会原子化的个体危机 个体孤独、人际疏离、无序互动……现代社会呈现出“原子化”的典型特征,群体联结方式以经济影响力为核心,而非血缘和情感。未能与强势群体抱团的外围社会成员,越发碎片化、边缘化。 空巢青年们就是社会原子化的直接产物。脱离各种共同体,他们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人际关系疏离淡漠。尽管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空巢青年群体看起来自由而开放,但相对于抱团的原子来说,他们是已经被孤立的群体。 “多余”感觉引发焦虑 社会学家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一书中指出,“过剩”是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所造成的结果就包括“多余的人”。 现代社会的普遍法则中,每个人必须自己证明自身存在的交换价值。不同于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在钢铁丛林里,人们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尚未获得足够资本的年轻人们如果不能迅速证明自身的价值,就会被打上“多余”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无归属感、社会焦虑被直接发泄在个体身上,造就了空巢青年的孤独晚期。 回到最初的这只青蛙身上,它又何尝不是空巢青年的写照?独自读书、写字,孤身一人走遍天下。养蛙人在它身上看到自己,也从养蛙活动中得到“这只蛙只能依靠我”的价值归属感。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乡村的黎明令我喜欢,而城市的黎明好坏掺杂。一种更大的希望给我带来微微的苦涩,乡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存在与希望之间,总要追逐更高的理想和期待。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旅途孤身一人,也还有人为你收割庭院里的三叶草,也还有明信片可以寄给远方。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