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维克王前方:数据中心冷却技术变革曙光已初现
随着物联网,5G,边缘计算等概念的落地,各种数据量以几何倍数激增。这使得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除了更高效的处理能力,还有飙升的能耗。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于限定数据中心PUE的政策逐步趋严,数据中心新建、改造,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数据中心PUE的关键指标,冷却系统的节能性必将面临重大挑战,那么液冷是否将走向前台?IDC圈记者日前采访了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DC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前方先生,请他就相关行业的问题为我们做了解答。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DC事业部副总经理 王前方 液冷技术未来大有可为 在能耗方面,北京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在2010年只有26.6亿kWh,但是仅仅到了2015年,就猛增到了67亿kWh,占到了北京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这一数字甚至有可能在2018年达到100亿kWh。另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京各类数据中心的PUE值介于1.29-2.86之间,平均为1.65,远高于国外同类城市1.2的平均水平。 王前方表示,数据中心实现低PUE,最关键因素就是高效的制冷系统。严控PUE的政策出台,会促进数据中心行业制冷技术的百花齐放,更节能的蒸发冷却技术和液冷技术或将成为热门选择和行业发展方向,对于有创新技术和方案的公司是比较有利的。可以说,数据中心冷却技术变革的曙光已现。英维克采用蒸发冷却技术和高效换热芯体的间接蒸发冷却方案以及服务器液冷方案可有效降低PUE至1.25以下。 谷歌2018年宣布,将在其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技术,并表示今后其数据中心的降温方式将向液冷方向转变,微软、英特尔、IBM、HP等公司也已经在液冷技术领域布局。根据相关统计,在IDC以美国各类数据中心的运营商为对象实施的问卷调查中,有高达42%的受访者表示其数据中心采用了液冷技术,而液冷技术的采用率还在不断增长。这些公司采用液冷方案有两个核心的诉求,一是芯片的功耗在大幅上升,特别是AI技术的发展,很多AI芯片的功耗比传统的CPU芯片功耗大数倍,采用传统的风冷方案越来越困难和不经济;二是降低运行费用的考虑,液冷方案可以用液体冷却芯片,减少了换热级数,可以100%实现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液冷数据中心需求处于上升期,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液冷要想完全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现在成本控制是其主要障碍。目前,大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越来越多选择在北方气候较寒冷的地区部署以降低散热能耗和运营成本,对数据中心最大限度地采用自然冷源成为主流,间接蒸发冷却是现阶段最理想的技术方案之一。 液冷的换热能力是空气的数倍,单位体积换热能力更强,减少从芯片到散热设备的级数,效率更高,可更充分利用自然冷却。目前,英维克已推出XGlacier服务器液冷解决方案,并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回收,实现数据中心低PUE。 在谈到液冷发展存在的问题时,王前方认为,液冷的发展需要全产业链的支持,从液冷服务器和散热单元的研发,液体管路系统的可靠性性和密封性设计;新的设计方案的推出等;从维护方面动力维护与IT维护交叉也是对现有IT运维的考验;成本的降低对未来液冷发展的速度也有重要的影响。 间接冷却技术是目前阶段数据中心实现低PUE的安全、高效方案 在谈到英维克在数据中心节能方案的优势方面,王前方表示,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利用湿球温度远低于干球温度的原理,对室外空气进行蒸发冷却降温,在隔离数据中心室内外空气的前提下,大幅增加利用自然冷却的时间,安全、高效。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采用风侧高效换热器冷却和蒸发冷却相结合的技术,空调机组运行在自然冷却模式下,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与传统数据中心制冷方案比较,可以节约60%以上的空调系统能耗。英维克XFlex®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共有3种运行模式:①冬季等室外温度相对低的时段,通过高效间接换热单元,进行自然冷却。②春秋季节等室外温度相对偏高的时段,通过高效间接换热单元和蒸发冷却单元,进行自然冷却。③夏季等高温时段,通过高效间接换热器、蒸发冷却单元进行自然冷却,并开启DX(直接膨胀式制冷)单元进行补充制冷。 对比传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建设,英维克XFlex®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实现在安装空间和过程的解耦,安装周期可由5-6个月缩减至1-2个月;采用高效换热系统,北方地区可实现数据中心CLF低于0.1;支持侧装、顶置,垂直多层安装等多种安装方式,应用更加灵活。相对于传统方案,更加节能和易于建设。
英维克拥有14年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及设备的高效散热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经验,在新技术的研究上做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并根据市场变化迅速推出新产品,我们相信英维克将为数据中心节能做出更多贡献。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IDC圈”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IDC圈网站及所属新媒体号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任何方式加以利用。如有转载需求,欢迎与本网联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IDC圈”或相关新媒体号名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