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防行业研究:现状、趋势与格局(9)
人工智能与安防相结合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实时跟踪、关联分析,达到对异常 现象的检测处理和对危险事件的提前预警。具体应用场景集中在公安、交通、 金融等领域,主要体现在视频结构化、生物识别和物体识别技术应用上。 视频结构化即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就是通过对原始视频进行智能分析, 采用时空分割、特征提取、对象识别、深度学习等处理手段,提取出关键信 息,并进行文本的语义描述,组织成可供计算机和人理解的文本信息或可视 化图形信息,从而实现视频数据向有效情报的一次转化。根据旷视科技实验 结果显示,使用视频结构化技术从百万级的目标库中(对应数百到一千小时 的高清视频)查找某张截图上的行人嫌疑目标,数秒即可完成,千万级目标 的库中查找,几分钟即可完成(如果实现云化,速度会更快)。而且经过结 构化后的视频,占用空间大大减少,存储人的结构化检索信息和目标数据不 到视频数据量的 2%;对于车辆,不到 1%;对于行为降得更多。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 定的技术,人脸、指纹、虹膜三种识别方式是目前较广泛的生物识别方式, 这其中人脸识别预测到 2020 年将达到 42.8 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估算数 据)。 物体识别是判定一组图像数据中是否包含某个特定的物体、图像特征或运 动状态,在特定的环境中解决特定目标的识别。目前物体识别能做到简单的 几何图像识别、人体识别、印刷或手写文件识别等,在安防领域主要应用于 车牌识别。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成为行业大趋势,智能安防也逐渐成为安防企业转型升 级的方向,在安防行业占比将越来越大。2018 年,年中国安防行业市场规 模将达 6678 亿元。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预测,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规 模在 2018 年接近 300 亿元,预计 2020 年后智能安防将创造一个千亿的市场, 这也将是安防领域不可小觑的市场。 (四)智能安防当前的痛点 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但目前智能化水平还处在 初级阶段,周边的硬件及软件设备还未完善,还有很多环境和应用限制条件。 在过去几年,人工智能热度很高,但实际上只完成了“概念模型”的建立, 尚未达到“有效利用”的理想效果,人工智能真正赋能安防尚需等待。中国 一年有 5000 万个摄像头需求,但实际只有 50 万个智能摄像头在应用,这个 比例不到 1%,这预示着智能安防才刚刚进入初级阶段。目前国内的基础还 较薄弱,在应用过程中还有较多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 1、成本高昂是制约智能安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智能安防由于本身对产 品性能、算力、存储能力等多方面要求较高造成系统设备本身成本增加;此 外,科学化的智能系统布局需求带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集成施工和机房改 造成本进一步叠高了“安防+AI”落地的成本。通过统计建设 1000 路规模的高清安防监控系统和 1000 路高清 AI 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对比分析“安防 +AI”及“传统安防”的建设成本,我们可以发现,智能安防总体成本比传 统安防高出 73%,高昂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安防+AI”解决方案的 规模化落地。其中,前端部分、存储和视频分析部分是智能安防高成本的主 要因素。 2、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视频内容的成像质量有较高要求。但因光线亮度不 足、目标相互遮挡等成像环境影响,会造成图像模糊、尺寸不符等问题,影 响人工智能对视频内容识别的准确度。 3、深度应用不足。我国的安防企业经过多年努力,紧抓时代机遇,市场份 额及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分析技术初期阶段的单场景目标行为分析已 日趋完善,但对视频内容分析、大范围场景关联分析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仍然 积累不足。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的核心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能力。目前 的智能技术,仍处于输入筛选条件,指令下达后的反应式智能,不具备自我 发展的能力。 4、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展现出多家企业齐头并进的态势,数据资源的采集、 分析、应用独立性较高,市场上未出现高认可度的数据共享平台,行业资源 分散,难以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和大数据分析。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应具备群体间经验共享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高效水准。 四、产业趋势:产品-解决方案-开放生态圈 安防产业发展趋势可概括为:由产品到解决方案再到开放的生态圈建设。在 人工智能落地安防以前,整个安防产业链分工明确,以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为主的大体量传统厂商基本上能满足整个产业的需求。随着行业技术的进 步,一方面,行业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安防市场规模将得到极大的放量;另 一方面,除了传统的前后端产品,行业精细化程度不断加深,涉及到基础算 法、芯片、图像传感器、软件服务等更多、更复杂的环节,加上行业用户不 集中、应用和产品分散、客户定制化多样等因素,单纯的仅仅依靠一两家解 决方案提供商已经无法覆盖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随着软硬件研发、平台开 放以及产业合作的推进,由面到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安防产业生态圈可理解为通过开放平台,共享算法、算力、数据、产品、营 销、资金、服务等资源,实现企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互惠共赢的良性运 转平台。生态圈的建设并没有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而是通过优势互补, 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打破上下游壁垒,实现企业更进一步发展。一个良性 的产业生态圈建设依赖三个条件,一是需要能容纳更多的硬件厂商做好底 层架构;二是需要把目前国内国际流行的编解码、设备连接和平台连接协议 在开放的生态圈打通;三是实现跨平台开放,不但是人工智能的开放,也包 括物联网及传统市场的开放。 在开放产业生态圈建设上,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传统安防厂商已率先跨出 了一步。2018 年 3 月 30 日,海康威视在“智涌钱塘”2018 AI Cloud 生态国 际峰会上,宣布全面开放 AI Cloud 架构,以“开放、平等、创新、共赢”为 理念,面向合作伙伴提供基础设施开放、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服务开放、应 用接口开放四层开放能力,并在各行业推广落地基于 AI Cloud 架构的行业 解决方案,培育和发展在细分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合作伙伴,打造行业生 态合作体系。除海康外,大华、华为、宇视、苏州科达等安防行业领军企业 也基于自身优势构建了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安防生态圈。 五、安防产业格局 (一)产业整合进入深水,龙头企业受益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