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数据 手机 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看了这些6G原型机 我想一觉睡到2030年

发布时间:2022-08-01 13:43 所属栏目:30 来源:互联网
导读:没想到,5G还没全面铺开,关于6G的消息就越发频繁了。 这一次,6G的研发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情况 除了各高校、三大运营商、通信基础设施行业的华为中兴等,来自手机厂商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提前了。 国内这方面最早的消息,是2020年10月vivo发布了6G
  没想到,5G还没全面铺开,关于6G的消息就越发频繁了。
 
  这一次,6G的研发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情况——
 
  除了各高校、三大运营商、通信基础设施行业的华为中兴等,来自手机厂商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提前了。
 
  国内这方面最早的消息,是2020年10月vivo发布了6G系列白皮书。而其内部6G项目启动据了解是在2019年就已启动。
 
  OPPO与小米情况也相似,OPPO的首份白皮书发布于2021年7月,小米则是今年6月。
 
  在通信行业,有着用白皮书的形式梳理近期进展、呼吁行业达成共识的传统,每一份白皮书都代表技术进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具体来说,每一代通信技术的第一轮白皮书通常是以展望未来愿景,提出与讨论初步发展方向为主。
 
  接下来将是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和试验验证,进一步细化技术路线。
 
  于是就在最近,vivo再次引领了新阶段进展。
 
  除了白皮书、提出6G系统总体框架之外,还率先对外展示了一系列6G核心技术原型机——
 
  虽然这些原型机还在初期阶段、只在实验室环境下得到验证,但它们已经传达出一个信息——
 
  6G不只是更快的5G
 
  首先要说的,是6G技术中的通信感知一体化。
 
  通感一体,说的是把无线感知和无线通信集成到一起,共享相同的频率,使用同一套硬件完成。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介绍,通信与雷达的共通之处就在于电磁波。
 
  以往雷达波不携带任何信息,只是感知空间内物体运动造成的电磁场变化,而通讯波则不做感知只传输数据。
 
  随着通信波频率的提高、算力的提高,经过一系列波形设计、多天线技术、通信解调算法与感知算法设计、干扰消除等技术处理,在6G中就能做到合二为一。

  通感一体的一个应用场景是无线呼吸监测。
 
  由于人体呼吸时胸腔的起伏对无线信号产生的影响,接收信号的信道冲激响应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根据这个原理就能通过计算得到呼吸频率。

  支持呼吸监测场景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样机频点是3.6GHz。在进行感知的同时网络信号的传输也不受影响。
 
  未来,这套系统可以扩展到实时心率监测,以及在一定范围内感知老人是否跌倒等智能家居和健康养老等场景,连智能手环都不用带了。

  以上这些场景属于6G通感一体化中的细力度感知,而粗力度感知的代表应用是目标测距测速。

  支持目标测距测速的原型样机中心频点4GHz,带宽400MHz,其中用于无线感知的资源开销是7%。
 
  这次展示的是室内目标的实时测距和测速,而增加原型样机的发射功率和天线数目增加后,还可以支持室外的无人机或车辆的测距、测速和测角,未来用于智慧交通和无人机监测等场景。
 
  未来,基于6G可以做到有信号的地方都能被感知。
 
  与基于摄像头的视觉感知相比,6G无线感知不会被视线遮挡,同时避免了摄像头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

  有了通感一体,接下来要说的是极低功耗通信,两者结合能极大拓展6G的应用范围。
 
  5G提供的高传输速率、低时延等特点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而6G能将物联网设备的功耗进一步降低,达到uW级别,甚至零功耗。
 
  这样一来,部署物联网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秦飞认为,未来极低功耗终端成本连1元人民币都不到。
 
  这种终端在形态上类似于现在的苹果AirTag,但结合上6G的感知能力,功能和适用场景还会得到拓展。
 
  6G极低功耗通信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反向散射通信(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其原理是通过调节其内部阻抗来控制电路的反射系数,从而改变来自其它设备或者环境中的射频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实现信号调制与发送。
 
  在这方面,vivo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搭建了反向散射验证平台,目前已实现最高速率2Mbps的数据传输。
 
  极低功耗通讯与当前技术相比在吞吐量、覆盖距离以及连接能力上都有一个质的提升,将来也会应用在物流跟踪、货物盘点、智能家居、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等更多的场景。

  除了拓展应用领域,即使只看基础通信能力,6G也不只能做到速度更快、时延更低。
 
  简单来说,6G通信系统将会内生支持AI,让AI服务于网络,提升系统灵活性,降低运维成本。

  现场原型机的测试显示,使用基于AI的DMRS(解调参考信号)信道估计,在DMRS资源开销降低一半的条件下也能获得比非AI方案更低的误块率(BLER)和更高的吞吐量。
 
  如果把AI用于通信的更多模块,也能在更多方面提升6G系统的性能,以支持从沉浸式VR、全息交互到实时远程控制乃至元宇宙的多种未来应用。

  目前展示的四个原型样机虽然都只在室内验证,但未来有望用于更多更广阔的真实生活场景。
 
  那么,这个未来什么时候来?
 
  从通信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大约每10年技术就会演进一代,也就是4G、5G中G的含义,代表Generation。
 
  按目前业内普遍预期,6G将在2030年开始投入使用。
 
  现在能看到的这些6G初步成果,多在2019-2020就已经开始研发,整整提前了10年。
 
  在5G尚未完全普及的今天,谈6G是否为时过早?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通信技术发展史上找。
 
  以史为鉴:为什么要提前预研?
 
  我们现在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始于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提出的蜂窝网络技术设想。
 
  蜂窝网络提出在网络覆盖的大区范围之内划分出多个小区,在每个小区建立基站。
 
  这样终端设备不用抬高的发射功率就可以和最近的基站通信,使终端小型化成为可能。
 
  到70、8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等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一设想终于成为现实,也就是以摩托罗拉“大哥大”为代表的1G时代。
 
  随着人们对通讯需求的不断增长,用数字信号替代了模拟信号的2G时代很快到来,也迅速分成了GSM与CDMA两大技术阵营。
 
  其中CDMA在理论上有更大的系统容量,不过研发难度较高,最终率先推出短信服务的GSM迅速占领了市场。
 
  当时的无线通信领域,除了高通以外,多数玩家都把目光集中在GSM上,。
 
  高通看好CDMA的长期价值,尽管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也一直在坚持布局和推广并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形成垄断地位。
 
  到了3G时代,虽然通信技术分为三大主流标准,但是都基于CDMA,让高通成为通信行业一整个时代的龙头。
 
  后面的故事大多相似,4G的设想诞生在2002年,首次商用在2009年;5G技术的基础出现在2008年,首次商用是在2019年。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通信技术的回报虽大,但研发极长,也就意味着:6G提前10年布局也很有必要。

  但掌握技术并不代表就能在通信行业取得成功。
 
  回归通信的本质来看,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说同一种语言”。
 
  要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方便交流,就需要统一标准。
 
  国际上,负责标准制定和维护的组织叫做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成立于1998年,最早的目标是为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制定标准而得名,并延续至今。
 
  在4G时代,由于各家都想绕开高通的专利垄断,聚集在3GPP体系下主导了4G的LTE标准。
 
  LTE由多国企业参与制定,避免了一家独大的状况而渐渐成为主流,击败了高通主推的UMB和英特尔主推的WiMax,一统江湖。
 
  3GPP组织本身也不断扩大,到2017年已吸纳了40多个国家的超过500名成员。
 
  5G时代,3GPP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早期5G三大应用场景就是由3GPP定义,最终3GPP标准也成为联合国下属国际电信联盟认可的唯一通用标准。
 
  3GPP采用合作共识机制,吸引了整个通信行业,甚至传统通信之外的互联网公司、汽车制造商等纷纷参与进来。
 
  在这种局面下,无论是网络运行商、基础设施厂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还是应用厂商,要在未来6G时代占有一席之地都要持续投入、持续扩大在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协商摩擦之中,把自己对6G的规划打造成行业共识的一部分。
 
  总的来看,众多手机大厂提前10年预研6G并不奇怪,而是正当时。
 
  6G行业如今形成了怎样的共识?
 
  通信技术的每一代演进,纵向都是在前代基础上改进而来,横行也都与同时代的其他技术协同发展。
 
  所以要真正了解6G,还是要从5G说起。
 
  前面提到3GPP组织定义了5G的三大场景,分别是eMBB(增强移动宽带)、URLLC(高可靠和低延迟通信)和mMTC(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
 
  正是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这个场景,将移动通信从以人为主体的信息消费拓展到了物联网和行业应用。
 
  但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6G移动网络架构的六大特征》,5G也遇到了成本高、基站能耗高,以及与3G/4G网络的互操作带来运维复杂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5G逐渐引入了网络切片、智能负载以及AI运维等新手段。
 
  但这些手段属于从外部给5G“打补丁”,带来的效率提升远低于预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未来的6G网络,一方面要满足2030年以后的沉浸式 XR、全息交互、智能交通、元宇宙等应用的需求,在速率、时延、带宽等方面都要超越5G。
 
  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按需灵活调度、具有内生的智能、内生的计算能力等特性。
 
  这些行业共识,在vivo最新发布的白皮书《6G服务、能力与使能技术》中也有所体现。
 
  在vivo看来,6G将通过超强通信、基础信息、融合计算三大服务,构建自由连接的物理数字融合世界。
 
  要达到这个愿景,还需要通信公司、半导体研发公司、终端厂商、应用厂商等产业上下游共同努力,探索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道理虽是如此,但提前整整10年去预研一项技术,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投入,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风险。
 
  vivo能下定这样的决心搞6G研发,与其在2020年定立的“成为联接人与数字世界的桥梁”这一目标不无关系。
 
  具体到6G上,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认为,6G终端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我们6G研发不会设预算上限,只要认清楚一个事的价值,该投多少就投多少。
 
  从这个角度看,vivo在手机上取得商业成功之后坚持投入技术,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也为更多企业如何面对未来挑战指出了一条道路。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科技公司,在多年商业模式创新的积累之后,终于有机会在技术创新周期的发端,有机会投入、有勇气预研,有潜力去引领新一代基础技术标准了。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