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塑料到玻璃,科技还真以换壳为本?
如果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那么早些年的手机,简单到只有黑白灰蓝等几个配色可选。 托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手机的材质和配色成为了厂商们争相比拼炫技的项目之一。 从最初主流的塑料到后来的金属再到如今的玻璃材质,从原先的黑白纯色到现在所谓的极光幻彩珠光等眼花缭乱的配色。 手机材质多样色彩百变的同时,我们也渐渐习惯了更加个性和差异化的元素存在,甚至还会因为手机的颜色,影响到我们下单的抉择与否。 然而说出来差友们可能不信,在手机不断演变的材质和色彩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它这些年的创新发展史。 科技以换壳为本,这句话还真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 要说在通讯工具还是 PB 机、大哥大以及功能机的时代,手机的功能主要还是以打电话为主。 那时候的手机厂商们可不像如今这样,有足够的技术来支撑起“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 柔光自拍,照亮你的美 ” 等五花八门的广告和噱头。 当时消费者对手机的厚度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挑剔,除了通话质量和待机时间,可靠和耐用便是人们对一部手机的优先追求。 毕竟花几千甚至上万买的一部功能机,任凭随后如何更新迭代,质量足够好的话,怎么的至少也得用上个两三年。 所以在手机问世之初,市面上的手机几乎全采用了容易塑造成型和着色,并且具有高强度耐冲击和高温特点的塑料作为它的机身材质。 托尼依稀记得上小学那会,自己用的还是小黑白屏、可拆换电池的诺基亚功能机,坚固的塑料外壳和厚实的握持手感,不仅抗撞耐摔,当作板砖砸起核桃来也丝毫不逊色。 就像人们在满足基本的温饱物质需求后,便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放在已经实现通话和发短信基础功能的手机也是一样。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屏幕越做越大,厚度越变越薄的同时,手机不再只是单纯用来打电话的工具。 承载了更多功能和用途的手机,自然而然对它的外观和材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塑料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廉价的感觉,想要在智能手机继续沿用塑料,暂且不说会拉低手机整体的质感,导热性极差的塑料对智能手机散热的影响也是个问题。 放到现在来说,要是哪个手机厂商敢在高端机上用塑料边框和后壳,估计就要被我们给喷死,顶多也就在千元的低端机上凑合着用用。 于是另两种在工业上早已应用广泛的铝合金等金属以及玻璃,理所当然成了手机材质的新选择。 无论是 07 年发布的初代 iPhone,还是之后的 iPhone 5 到 iPhone 7,还有魅族 MX5 以及华为 Mate7,HTC one等手机,机身都用了合金材质。 合金不仅能比塑料做到更薄,亮光、镜面、拉丝、亚光,带来的观感和呈现效果也可以花样百出。 镁铝或者不锈钢等合金材质的手感,相信用过的差友们也都深有体会,散热和质感比塑料那是不知道好到了哪。 但用金属材质作为背板和边框的手机,也存在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为金属本身就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从而影响信号的传递,所以还得解决手机上信号差的问题。 托尼当初就眼睁睁的看着苹果把 iPhone 5 上金属+玻璃的三段式设计,演变成 iPhone 6 上的上下两边注塑天线带,再设计成了 iPhone 7 上沿着边框走的天线条。。。 不止苹果一家,其他手机厂商为了美观也够折腾的,不是想办法把天线条变细变短,就是想着尽可能的隐藏掉它,为的就是让它看起来不那么明显,从而破坏手机的一体性和整体的美感。 另外在阳极氧化等工艺还没足够成熟那会,常见的金属外壳手机,颜色也只有银色、金色和灰色这三种,直到后来技术成熟才慢慢的出现了黑色、红色等颜色更深的配色。 相比之下,玻璃外壳就比金属材质的手机少了很多类似影响信号等麻烦的事情,所以与金属一起替代掉塑料成为新手机外壳材质的,还有玻璃。 比如苹果 iPhone 4/4s,小米 4,三星 S6,索尼 Xperia Z2 等型号的手机,它们的外壳材质,用的就是玻璃。 早期手机玻璃背板大都还只是一块平板,不仅割手还容易积灰,远没有像如今这样把它加工切割成弧线和曲面来的舒服。 可以说玻璃除了比金属重容易碎,几乎没其他缺点。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金属和玻璃这两种材质的手机外壳几乎可以说是并驾齐驱,各有千秋。 直到最近这两年无线充电和 5G 技术的兴起,玻璃才逐渐成为手机外壳材质的主流。 期间当然不乏特立独行的厂商,尝试着推出了陶瓷、竹子、皮革、钛合金、凯夫拉纤维等材质的手机,但直到如今,人们也还没有找到一款完美的材料来作为手机的外壳。 理想的手机材质,肯定还需要靠科技来实现了。 “ 还是觉得全陶瓷机身用着最舒服 ”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