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月空间的无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我们所有人就像一艘船上的乘客,乘着地球在太空中穿行。而许多人除了自己所在的船舱之外,可能极少关心过这艘大船的其他部分。 在这个层林尽染、秋风瑟瑟的周末,想跟大家“务虚”地聊一聊,在地球这艘船的前方——广袤的宇宙空间中,有哪些待探索的可能性。 抵达的最近一个站点,自然就是月球。 开发地月空间能干嘛?反正肯定不是去月球挖矿前不久一则消息传出,中国要建设“地月空间经济区”,许多yxh(营销号)又嗨了起来,一时间去月球上挖矿的、到空间站种巨型蔬菜等等信息扑面而来,充满了“东宫娘娘……,西宫娘娘卷大葱”的朴实想象。 中国,乃至美俄欧日都虎视眈眈的地月空间到底有什么宝藏?其实早在2016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育林就已经言简意赅的说清楚了(划重点啦,考试要考)——中国的载人航天规划,既非简单地登月,也不会是载人火星探测,而是从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角度,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和积累,稳步开发利用地月空间。 是不是看完依旧一头雾水。我们尝试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 首先,为什么不是简单的载人登月? 学过中学历史的恐怕都知道,自从1972年之后,人类再也没有亲自登上过月球了,也就是时不时送一些探测车上去拍拍照片。50年前都能做到的事,以今天中美俄TOP3队伍的航天实力,真的不可能复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主要原因在于,载人登月真的很贵。美国阿波罗项目将12个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前后共耗费了2000亿美元的高昂资金,苏联更是因为太空竞赛被拖垮解体。而此前登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月球资源并没有非常大的开采价值。即使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氦3” ,开发难度也大到完全没有必要跑到月球上搞。花费国家巨量财富只为了让真人上月亮上打个卡,在和平思想主导的非冷战期,恐怕谁都过不了自家老百姓这一关。 其次,抢占了哪些先机? 既然月球去不去意义不大,为什么说地月空间开发是“抢占未来先机”呢? 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安全与发展。 对地面来说,近地轨道到月球轨道之间的区域,在情报收集、军事武器部署、卫星通讯、空间站活动等方面,所带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美苏太空争霸的核心后来就从登月转为了近地空间,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在corona卫星返回后声称,这一颗卫星收集到的情报超过了以往对东欧、苏联和中国所有U-2侦察机获得情报的总结。而就在最近,美国一架运输机刚刚依靠spacex的“星链”实现了远高于军用通信卫星速度的网络通信。对于未来国家的信息化保障来说,地月空间部署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围绕地球的卫星数量) 而另一方面,如果未来人类必然将向载人火星或更远的深空区域探索,地月空间必然成为该类任务执行的前哨站与基地。 根据国际宇航科学院测算,预计到2045年人类所有太空任务的总重量将达到17万吨,其中97%集中在地月空间。 依据目前全球的地缘化趋势(美国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延迟给中方代表团发放签证),如果不愿掣肘于人,启动地月空间的自主开发,或许就如同15世纪的“大航海运动”,具有决不能掉队的重要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说到这里,肯定有同学会质疑——不对啊,既然你说登月没意义,那为什么美国还要“不惜一切手段”重启登月计划呢? 答案其实前面专家也告诉我们了,为了“持续的技术突破和积累”。 换句话说就是,上一次人类登月的“技术红利”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这时就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继续向天顶技术发起冲击,一个是将成熟的航天技术实现商业化。而这两点的基础则都是对地月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也就是“登月2.0版”了。 比如2017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美国和俄罗斯就宣布将联手在月球轨道上建立一个叫做“深空之门”(Deep space gateway)的月球空间站。这个空间站是用来干嘛的呢?未来将作为探索太阳系乃至人类登陆火星的基地。而就在前不久,NASA副局长也将开展地月空间作为抵达火星的重要一步。 (Spacex BFR火箭的月球基地想象图) 而在商业化上,私营企业就接棒“美国国家队”成为了登月计划的主力军。不过,而他们的赚钱空间,其实还是在地月之间。比如马斯克的SpaceX,将自己的使命设定为“让人类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说白了就是带人去火星啦。但它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步,也是从地月空间起步的,包括不断推动可回收重型火箭、可回收货运飞船、星链通信网络等等…… 莎士比亚曾在诗歌中描绘到——月亮走错了轨道,比平常更近地球,所以人们都发起疯来了。 不过,今天的人类早已不仅仅想知道月亮与潮汐的关系,更想像起航的舰队一样,投入它的臂弯。 当我们走进地月空间,我们能做些什么?说了这么多人类和国家大义,开发地月空间到底有哪些具体动作?我们不妨通过一些项目来具象化地想象一下: 1. 常态化、航班化的天地往返运输网络。 航天活动的首要目标,肯定就是更加了解地球、反哺地球。换句话说,近地空间的深度开发始终都是航天事业的重中之重。而地月往返运输网络,是一切地月空间经济活动的前提。 比如GPS导航、红外预警卫星、通讯卫星等等,这些硬件的技术迭代都会给地面带来不可估量的信息与服务。这些都需要高稳定性、推力大、低运维成本的重型火箭来实现,其中重复使用与可回收更是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