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明星公司招黑简史(3)
试想,“小红薯们”(小红书社区对用户的昵称)正在群聊别墅装修问题,旅行是去北欧还是南美,她们之间是不大可能在讨论的同时,还要互说对方炫富的。但忽然,这个群聊二维码被丢到了网上,随即涌进大量新用户,这“炫富”之说可能也就成立了。 换言之,这与小红书用户体量不断壮大,覆盖用户圈层不断增多紧密相关。 另一争议点是“假笔记”。应该说,除了用户不喜欢看广告以及新涌入的用户对种草文化需要适应之外,这里面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信息本就有复杂的一面,早期淘宝也曾偶尔被指商家售假,对于“假”,平台治理祭出雷霆手段这自不在话下,但百密或有一疏,因此用户仔细甄别也必不可少——有些“假”,甄别起来其实不难。 小红书能够快速成长壮大,总体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早前大量这类用户迫切需要一个社区来分享和交流她们的各类与生活相关的心得,但很长一段时间市面上没有;小红书的出现响应了这一需求,受到热捧,用户黏性不断提高,在口碑推荐之后,更多志趣相投的用户加入了进来。 各方关注之下,小红书今年整改力度非常大,5月份出台新规时曾引发大量争议。其实它在做的,也是所有社区都在做的:维护内容生态。 三、红极必反?出道就闪瞎众人的眼,在铁蹄过处长出大树,2015年才出生的拼多多至今是个谜。 聚光灯下的拼多多一路饱受质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实在太红,发展太快了。前辈要走十几年的路,它几年走完,还带火了个概念,“消费降级”。 和快手一样,拼多多也一度成为媒体创作搞笑文章的素材,比如:康帅傅、七匹狠、雷碧、大白免、白事可乐、小米新品等,当然后来也证明了,不少商品纯属脑洞。 风波之时,创始人黄峥接受了不少采访。他提到了这样几个关键点:我们关注的是最广大的老百姓;五环内的人理解不了拼多多;你可以想象把今日头条信息流换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现在是拼多多初级阶段,还服务不了五环内。 这一圈表达是面向主流世界的。精英背景的黄峥深知争议根源在哪。 不管怎样,事实是拼多多后来在美上市,数据上得到了认可,争议随之变少,正面评价开始多起来。 回到前文所述,小红书博主近期起诉自媒体侵犯名誉权案件已被法院受理。不得不说,“涉黄”这种段子式谣言,一方面传播力强,对平台杀伤力极大,让监管产生不信任,让用户产生羞耻心——谁还敢来小红书晒酒店?但另一方面,逻辑上又完全经不起推敲,如果真有实锤,那就是公安部门管辖的事,小红书怎么可能还在近期恢复了上架? 这显然不是互联网明星公司的首例,更绝不是最后一例。既然是明星公司,必然备受关注,因此在业务层面迅猛开拓的同时,明星公司也应在每个阶段都更加谨慎克制,因为一旦遇到问题,很可能会引致较大误解,甚至是刻意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的“黑”。 今天,许多巨头的招黑往事,我们已经记不起来了。 没人还记得美团曾状告一篇评价王兴“任人唯亲”的文章,没人记得曾有自媒体说“小米涉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没人记得有人说京东“造假”的日子,“6年的6.18黄了”…… 其实不是大众忘了,只是越来越庞大的他们,已经穿越了那些迷雾——那些在当时看来,足以让人看不到前路的迷雾。 作者:范东成,公众号:海克财经(ID:haikecaijing)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u2S3FXHo-j4Ew45T18mrw 本文由 @海克财经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