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数据 手机 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2)

发布时间:2018-05-12 19:42 所属栏目:50 来源:虎嗅网
导读:姚晨说,至今仍然常常有“惊起一身油”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来自幻想成为舞蹈家的年轻时代、在学校剧目中出演大青衣的时刻、被人跟踪偷拍的时刻,1993 年以来,从来到北京开始,似乎辉煌又黯淡下去的起起伏伏,

姚晨说,至今仍然常常有“惊起一身油”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来自幻想成为舞蹈家的年轻时代、在学校剧目中出演大青衣的时刻、被人跟踪偷拍的时刻,1993 年以来,从来到北京开始,似乎辉煌又黯淡下去的起起伏伏,会让人担心,也许某个时候,镜子会再次照过来。

故乡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1993 年,也是贾樟柯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读文学系的时刻。而他回顾自己故乡的次数,也许比罗振宇和姚晨都要多。

他和汾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影坛崭露头角,是从“故乡三部曲”开始:在《任逍遥》《小武》《站台》里,作为背景的汾阳就是一个重要角色,操着方言的人们诉说着普世的情感。到了欧洲影展的时候,贾樟柯还是有这样的感觉,把他的体验与汾阳连在一起:“北京是更大的汾阳,巴黎是更大的北京。”

许知远谈到贾樟柯,认为贾樟柯是让人羡慕的。“那些县城的个人故事、感伤时刻、无所事事、光荣与梦想,滋养了他,令他足以坦然面对任何新变化。……他诚实地带着他的县城经验,从容地进入了世界。”

拍电影二十年来,贾樟柯越来越想回到汾阳生活,回到当年的街道,和小伙伴们一起晚上去看电影,或者到县城去看演出。他谈起一个故乡的朋友,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沉迷香港电影,从电影中研究香港的地理位置,并且能够准确地画出一张香港地图,标出港岛、油尖旺、九龙——黑帮电影中出现过的地点。等到贾樟柯到了香港,发现位置都准确。他说,总想把这个朋友拍进电影里——直到现在,故乡仍然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不是一个焦虑的外省青年。事实上,站在汾阳的角度,去看外面的世界,有时候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发展得太慢了。

▲贾樟柯带许知远去了汾阳

在拍摄《三峡好人》的时候,他对于阶层固化有了第一手的感受。深入长江流域之后,人们的生活似乎是流动的,但这种流动并不带来改变,而是从长江打工,变成到东莞打工。到了奉节老城,满城都在放烟花,剧组的人都误以为是要欢迎他们,一问才知道,是一个老板的儿子过生日的庆祝节目。而在奉节的普通人家,是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的,只有“一个竹椅子,一些塑料袋,全部的家底”,贾樟柯就这样描述他的见闻。

自从拍戏以来,贾樟柯也会遇到来自观众的质疑。让他感到失落的不是质疑本身,而是这些质疑在二十多年来,并没有变化。

他总结了自己最常遇到的三种质疑:一是他的作品题材讨好西方人;二是他的电影不赚钱,是脱离大众的文艺电影;三就是他在近年来,开始进行一些商业操作,例如接拍大量广告,又会有人感觉到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独立导演。采访他的 90 后记者,请他回应的仍然是这些问题,人们的思想仿佛不再改变了。

于是,他在戛纳领奖的时候,做过这样的发言:

“我刚拍电影的时候特别有激情,我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现在我觉得世界改变得太慢了。”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可能成为外省青年。

也许为了某种理想的生活,而迁徙到陌生的城市,又或者,在想要安于现状的时候,被时代巨变而击打成一个异乡人。而生存,就是与这种长期的异乡感、不安全感博弈,有些人想要向前奔跑,把不安全感甩在身后,也有人把不安全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自我怀疑当中生活,也获得更多自我提升,又或者,有人成为不安全感的旁观者,尝试去理解,时代的种种焦虑的来源。

这样的不安全感,也许也来源于我们身处的国家,它被某种物质生活高度成长的焦虑裹挟:这个国家突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需要与新的规则博弈,又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那是一种被突然抛入新环境的外省人心态——迷茫、无奈、被迫做出选择。

1993 年的故事,如果读来仍然真实,因为我们熟悉时代剧变的剧本,也熟悉那种一直没有改变的、生活在异乡的巨大不安全感。

(以上个人经历,均整理自《偏见》一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读(dandureading)。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