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算法优缺点对比及选择(汇总篇)(3)
其中的n代表有n个分类类别(比如假设是二类问题,那么n=2)。分别计算这2类样本在总样本中出现的概率 和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未选中属性分枝前的信息熵。 现在选中一个属性 用来进行分枝,此时分枝规则是:如果 的话,将样本分到树的一个分支;如果不相等则进入另一个分支。很显然,分支中的样本很有可能包括2个类别,分别计算这2个分支的熵 和 ,计算出分枝后的总信息熵 ,则此时的信息增益 。以信息增益为原则,把所有的属性都测试一边,选择一个使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本次分枝属性。 决策树自身的优点 1. 决策树易于理解和解释,可以可视化分析,容易提取出规则; 2. 可以同时处理标称型和数值型数据; 3. 比较适合处理有缺失属性的样本; 4. 能够处理不相关的特征; 5. 测试数据集时,运行速度比较快; 6. 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大型数据源做出可行且效果良好的结果。 缺点 1. 容易发生过拟合(随机森林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过拟合); 2. 容易忽略数据集中属性的相互关联; 3. 对于那些各类别样本数量不一致的数据,在决策树中,进行属性划分时,不同的判定准则会带来不同的属性选择倾向;信息增益准则对可取数目较多的属性有所偏好(典型代表ID3算法),而增益率准则(CART)则对可取数目较少的属性有所偏好,但CART进行属性划分时候不再简单地直接利用增益率尽心划分,而是采用一种启发式规则)(只要是使用了信息增益,都有这个缺点,如RF)。 4. ID3算法计算信息增益时结果偏向数值比较多的特征。 改进措施 1. 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可以采用交叉验证法和加入正则化的方法; 2. 使用基于决策树的combination算法,如bagging算法,randomforest算法,可以解决过拟合的问题。 应用领域 企业管理实践,企业投资决策,由于决策树很好的分析能力,在决策过程应用较多。 3.5.1 ID3、C4.5算法 ID3算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ID3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并选取具有最高增益的属性作为给定的测试属性。C4.5算法核心思想是ID3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改进方面有: - 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 - 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 - 能处理非离散的数据; - 能处理不完整的数据。 优点 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 缺点 1. 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 2. C4.5只适合于能够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当训练集大得无法在内存容纳时程序无法运行。 3.5.2 CART分类与回归树 是一种决策树分类方法,采用基于最小距离的基尼指数估计函数,用来决定由该子数据集生成的决策树的拓展形。如果目标变量是标称的,称为分类树;如果目标变量是连续的,称为回归树。分类树是使用树结构算法将数据分成离散类的方法。 优点 1. 非常灵活,可以允许有部分错分成本,还可指定先验概率分布,可使用自动的成本复杂性剪枝来得到归纳性更强的树; 2. 在面对诸如存在缺失值、变量数多等问题时CART 显得非常稳健。 3.6 Adaboosting Adaboost是一种加和模型,每个模型都是基于上一次模型的错误率来建立的,过分关注分错的样本,而对正确分类的样本减少关注度,逐次迭代之后,可以得到一个相对较好的模型。该算法是一种典型的boosting算法,其加和理论的优势可以使用Hoeffding不等式得以解释。 优点 1. Adaboost是一种有很高精度的分类器; 2. 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构建子分类器,Adaboost算法提供的是框架; 3. 当使用简单分类器时,计算出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弱分类器的构造极其简单; 4. 简单,不用做特征筛选; 5. 不易发生overfitting。 缺点 对outlier比较敏感。 3.7 SVM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一个经久不衰的算法,高准确率,为避免过拟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保证,而且就算数据在原特征空间线性不可分,只要给个合适的核函数,它就能运行得很好。在动辄超高维的文本分类问题中特别受欢迎。可惜内存消耗大,难以解释,运行和调参也有些烦人,而随机森林却刚好避开了这些缺点,比较实用。 优点 1. 可以解决高维问题,即大型特征空间; 2. 解决小样本下机器学习问题; 3. 能够处理非线性特征的相互作用; 4. 无局部极小值问题;(相对于神经网络等算法) 5. 无需依赖整个数据; 6. 泛化能力比较强。 缺点 1. 当观测样本很多时,效率并不是很高; 2. 对非线性问题没有通用解决方案,有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核函数; 3. 对于核函数的高维映射解释力不强,尤其是径向基函数; 4. 常规SVM只支持二分类; 5. 对缺失数据敏感。 对于核的选择也是有技巧的(libsvm中自带了四种核函数:线性核、多项式核、RBF以及sigmoid核): 第一,如果样本数量小于特征数,那么就没必要选择非线性核,简单的使用线性核就可以了; 第二,如果样本数量大于特征数目,这时可以使用非线性核,将样本映射到更高维度,一般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第三,如果样本数目和特征数目相等,该情况可以使用非线性核,原理和第二种一样。 对于第一种情况,也可以先对数据进行降维,然后使用非线性核,这也是一种方法。 SVM应用领域 文本分类、图像识别(主要二分类领域,毕竟常规SVM只能解决二分类问题) 3.8 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点: 1. 分类的准确度高; 2. 并行分布处理能力强,分布存储及学习能力强; 3. 对噪声神经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 4. 具备联想记忆的功能,能充分逼近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的缺点: 1. 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参数,如网络拓扑结构、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值; 2. 黑盒过程,不能观察之间的学习过程,输出结果难以解释,会影响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 3. 学习时间过长,有可能陷入局部极小值,甚至可能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领域: 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应用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3.9 K-Means聚类 是一个简单的聚类算法,把n的对象根据他们的属性分为k个分割,k< n。 算法的核心就是要优化失真函数J,使其收敛到局部最小值但不是全局最小值。 关于K-Means聚类的文章,参见机器学习算法-K-means聚类。关于K-Means的推导,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蕴含着强大的EM思想。 优点 1. 算法简单,容易实现 ; 2. 算法速度很快; 3. 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可伸缩的和高效率的,因为它的复杂度大约是O(nkt),其中n是所有对象的数目,k是簇的数目,t是迭代的次数。通常k<<n。这个算法通常局部收敛; 4. 算法尝试找出使平方误差函数值最小的k个划分。当簇是密集的、球状或团状的,且簇与簇之间区别明显时,聚类效果较好。 缺点 1. 对数据类型要求较高,适合数值型数据; 2. 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在大规模数据上收敛较慢; 3. 分组的数目k是一个输入参数,不合适的k可能返回较差的结果; 4. 对初值的簇心值敏感,对于不同的初始值,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5. 不适合于发现非凸面形状的簇,或者大小差别很大的簇; 6. 对于”噪声”和孤立点数据敏感,少量的该类数据能够对平均值产生极大影响。 3.10 EM最大期望算法 EM算法是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是在概率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估计的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藏变量。E步估计隐含变量,M步估计其他参数,交替将极值推向最大。 EM算法比K-means算法计算复杂,收敛也较慢,不适于大规模数据集和高维数据,但比K-means算法计算结果稳定、准确。EM经常用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数据集聚(Data Clustering)领域。 3.11 集成算法(AdaBoost算法) AdaBoost算法优点: 1. 很好的利用了弱分类器进行级联; 2. 可以将不同的分类算法作为弱分类器; 3. AdaBoost具有很高的精度; 4. 相对于bagging算法和Random Forest算法,AdaBoost充分考虑的每个分类器的权重。 Adaboost算法缺点: 1. AdaBoost迭代次数也就是弱分类器数目不太好设定,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来进行确定; 2. 数据不平衡导致分类精度下降; 3. 训练比较耗时,每次重新选择当前分类器最好切分点。 AdaBoost应用领域: 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领域,用于二分类和多分类场景 3.12 排序算法(PageRank) PageRank是google的页面排序算法,是基于从许多优质的网页链接过来的网页,必定还是优质网页的回归关系,来判定所有网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着越多牛X朋友的人,他是牛X的概率就越大。) PageRank优点 完全独立于查询,只依赖于网页链接结构,可以离线计算。 PageRank缺点 1. PageRank算法忽略了网页搜索的时效性; 2. 旧网页排序很高,存在时间长,积累了大量的in-links,拥有最新资讯的新网页排名却很低,因为它们几乎没有in-links。 3.13 关联规则算法(Apriori算法) 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的算法,用于挖掘其内含的、未知的却又实际存在的数据关系,其核心是基于两阶段频集思想的递推算法 。 Apriori算法分为两个阶段: 1. 寻找频繁项集; 2. 由频繁项集找关联规则。 算法缺点: 1. 在每一步产生侯选项目集时循环产生的组合过多,没有排除不应该参与组合的元素; 2. 每次计算项集的支持度时,都对数据库中 的全部记录进行了一遍扫描比较,需要很大的I/O负载。 4. 算法选择参考 之前笔者翻译过一些国外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算法选择技巧: 1. 首当其冲应该选择的就是逻辑回归,如果它的效果不怎么样,那么可以将它的结果作为基准来参考,在基础上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 2. 然后试试决策树(随机森林)看看是否可以大幅度提升你的模型性能。即便最后你并没有把它当做为最终模型,你也可以使用随机森林来移除噪声变量,做特征选择; 3. 如果特征的数量和观测样本特别多,那么当资源和时间充足时(这个前提很重要),使用SVM不失为一种选择。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