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知识付费即将迎来拐点?
本文作者黄有璨, 9 年互联网运营狗,三节课联合创始人,《运营之光》作者,自诩是个还算诚恳的互联网信徒。 自今日开始,我们将至少连续 3 天分享一些我们关于“知识付费”的观点、建议和对应的案例分析。 任何一个产品,无论其领域、形态,唯有当其可以提供给用户某种稳定的价值期待时,这个产品才是有长久生命力的。这是一个常识。 1. 不少人都已经有越发明显的感觉——这一波“知识付费”,看起来即将进入到一个小小的瓶颈期。 进入 2017 年 4 月以来,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按照罗辑思维团队在 3 月 8 日公布的数据,“得到”上各专栏日打开率为29.3%。 但在 4 月,打开“得到”的几个标杆性专栏,可以看到的数据则是—— 《李翔商业内参》,当前订阅人数 95623 人,从 4 月初开始的打开人数大约稳定在 17000 人左右,打开率大约在18%。 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当前订阅人数为 149009 人,从 4 月初开始的打开人数大约稳定在 27000 人左右,打开率同样在18%左右。 同样,得到上的大多数其他专栏,基本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打开率下降。 但,横向比较起来,得到付费专栏的数据可能已经算得上很好。 作为另一款“知识付费”领域内的“爆款产品”,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播放率在 2017 年 4 月以后开始徘徊在10%左右。而在 2016 年 7 月- 8 月之间,这个数据曾经长期稳定在30%左右,甚至更高。(注:依照其当前订阅人数 48 万计算,抓取时间为 4 月 15 日) 翻看“十点读书”的爆款产品——刘轩的心理学课程,左边是去年下半年到年末之间的观看量。而现在,其打开率相比去年年末,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截止到 4 月 16 日,其最新一期 4 月 1 日发布的课程,目前的观看量还不到1W(右图)。 多个头部产品都是如此,何况其他? 从今年 3 月以来,在私下交流中,也有越来越多举办在线付费讲座的平台运营方与讲者对我表示过:趋势上来看,用户报名后准时过来上课的越来越少了。 2. 在许多人眼中,用户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热情开始消减,背后的一大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泛滥,以及大量“知识付费”产品的良莠不齐。 4 月中旬,在知乎面向知乎部分知乎Live优秀讲者举办的一场闭门聚会上,我第一次从一位Live讲者口中听到了这样的观点和说法—— “所谓知识付费,说白了,就是一部分'坏逼骗傻逼'的游戏!” 在那场聚会中,我听到最多的吐槽和反馈,就是一群知乎Live讲者们在吐槽现在Live的水化,大家一致的认知都是:Live上的水货内容实在太多了,甚至有人拿着某些其他优秀答主的高赞回答出来又讲了一遍,都能开场Live,还能获得几百个报名。 显然,这并不是讲者们孤立的感受。知乎站内还有一个“你在知乎上听过哪些坑爹的Live”的问题,关注者和回答者均众多,下面的吐槽,一个比一个热烈。 同时,在知乎,你也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把“购买知识付费产品”称为是“交智商税”。 在当下市场中充斥着诸多“知识付费”产品的同时,它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困扰着不少人的问题。 我们在三节课的某位同事,为知识付费产品的狂热拥趸,近半年内购买了超过 50 个“知识付费”产品。 恰逢我在写作本文,某日我认真的问起她:“你觉得这些“知识付费”产品最终给你带来了什么价值”的时候,她想了一阵,答:好像有点说不上来。 甚至是,不止是用户,就连一部分“知识付费”产品的出品人,也会对此感到困扰。 一位知乎Live讲者曾经对我表达过这样的感受:做了这么多场Live,其实有时候回头想想,我讲的这些到底对用户有价值吗?我带给他们的价值是什么呢?好像我也并不那么确定。 然而,与此相对的是,仍然还有大量自媒体、知识网红们对于“知识付费”充满憧憬,想要一试究竟。 在一个月前,我参加的一次有关于“内容付费”的闭门活动中,与会者几乎全部都是微信公号粉丝5W-近百万的大V们,在那次活动中,我被人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我这样的情况,是否适合做知识付费产品?” 也同样是在那场活动中,新榜CEO徐达内公开表达了一个担忧:这一轮“知识付费”,会不会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演变为某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状况? 3. 于是,我们在“知识付费”领域中,正在看到这样的图景——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矛盾? 或许也有三个原因。 第一,此前这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