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数据 手机 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摔跤吧,爸爸》火了,但其暗含的产品观、运营观你看透了吗?

发布时间:2017-06-12 17:25 所属栏目:30 来源:弈呓
导读:《摔跤吧,爸爸》火了,先不提它打破印度传统、女权崛起之类的内涵,光就其故事情节而言,确实也有不少令人眼眶泛红之处。今天并不是一篇影评,而是借影片中马哈维亚将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训练成世界摔跤冠军的过程,和大家聊聊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产品观

640.jpg

《摔跤吧,爸爸》火了,先不提它打破印度传统、女权崛起之类的内涵,光就其故事情节而言,确实也有不少令人眼眶泛红之处。今天并不是一篇影评,而是借影片中马哈维亚将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训练成世界摔跤冠军的过程,和大家聊聊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产品观运营观。

什么是产品?产品是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即“过程”的结果。

那么,人本身能不能算是一个产品?每个人都有其社会属性,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以不同的形式供他人“利用”,社交关系的维护基于不同形式的需求满足,或诉诸情感或诉诸物质或诉诸能力。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转换成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最终付诸实践。这样看来,人似乎和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也可以说,对一个人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个产品。那么吉塔和巴比塔的成长训练之路,又暗含了何种产品运营观,值得我们借鉴呢?

影片中的马哈维亚作为前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却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所以他将为国争光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但是可惜的是,他的妻子连生四胎都是女儿。这让他一度非常的失落,觉得自己的梦想遥遥无期。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女儿和同学发生争执,并完虐两位男同学,让他发现了她们的摔跤天赋,大女儿在进攻上更是尤为出色。这也让他冒出了将两个女儿训练成摔跤运动员的想法。

这里“天赋-培养”的因果关系,其实就像是产品的从零到一。天赋好比需求,有天赋才有培养的价值,有需求才有设计产品的必要性。

当下各界都大力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外加媒体对成功者的刻意吹捧,而对失败者却鲜有人提。这种社会风气让越来越多人对创业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渴望,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批“为创业而创业”的跟风者,其自然就会滋生出一批因“创造需求”而生的产品。

做产品的人都喜欢把“用户体验”、“用户需求”挂在嘴边,而做运营的人则总是要背“产品不足运营补”的锅。但我们心里都清楚,一个产品要是烂到没有市场需求,你在牛x的运营也挽救不了它注定失败的命运。

做产品最忌“拍脑袋自嗨”的需求。确实,实际上会存在因为时间和资金的有限,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做用研,你不得不凭着自己的经验来设计一个功能。但这种设计也是基于你对用户了解,其有很大的可能确实是用户的刚需。

吉塔和巴比塔是因为有摔跤方面的潜质,马哈维亚才能将她们培养成世界冠军,如果马哈维亚训练的是侄子奥姆卡尔,那就算马哈维亚再厉害也不可能将其雕琢成器。产品设计亦然,一个没有市场刚需的产品,即使你设计的体验再流畅、功能再酷炫,它也难有作为。

当马哈维亚和妻子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毕竟在印度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在他们所生活的小镇里,女子学摔跤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但马哈维亚用一年的尝试期和妻子达成了共识:一年之后女儿们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继续摔跤,但在这一年里妻子不能对他的训练进行干涉。

这一年,其实就像是产品正式投入市场之前的MVP,去检验吉塔和巴比塔是否真的与摔跤有缘,虽然这个试验期有点长。无论是一款新产品、一个新功能还是一次新活动,在正式进入市场之前来一次MVP试验是很有必要性的。即使是那些我们实打实通过用研所得出的“需求”,也需要去验证其可行性及用户的接受度。

除了去检验产品功能本身是否运行无误,排除bug之外,还有一点是“用户说的和做的往往是不同的”,就像“如果当时福特去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肯定会说要一批更快的马,没人会想到他们更需要一辆汽车”。而MVP的作用便是让我们去验证我们所涉及的功能是否满足了用户真正的需求。

既然要进行MVP验证可行性,那不可或缺的自然是测试的对象。

电影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一开始马哈维亚让吉塔和巴比塔对练;后来又找了侄子奥姆卡尔做两个女儿的陪练,因为侄子作为男孩子力气更大,更能激发两个女儿的潜力;最后选择了一次男子摔跤比赛作为吉塔的处女秀。

如果经历过产品冷启动的同学,或许会觉得似曾相识。像不像我们典型的种子用户来源。一向习惯“杀熟”的互联网公司,当一款产品成型的时候,其第一批用户毫无疑问是企业自己的员工(吉塔姐妹),再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找他们做白老鼠来测试下产品体验(奥姆卡尔),把内部能消耗的都消耗了,就是通过外部渠道去触达我们真正的目标群体(摔跤运动员)。

吉塔姐妹类的员工用户,其弊端显而易见就是对产品过于了解。即使不是亲自操刀的设计者们,但毕竟同属于老互联网人了,他们不可能体会到小白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心路历程,在他们眼里觉得理所当然操作,很有可能就是用户一直过不去的坎。

新浪微博曾经在PC网页的登录页放了一个非常大的按钮“一键找回密码”,让那些健忘的人能更轻松地寻回密码。但是最终数据却显示,即使他们把按钮设置地足够大依旧没有什么用。如果去看用户的点击数据,会发现他们在页面上的点击行为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新浪去中关村进行了真人调研。

他们在中关村的星巴克,找了几个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按道理说“中关村+ 30 岁以下这个年龄群体”自学能力和理解力应该是可以的。但请他们注册并使用新浪微博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到达注册页后,在整个页面从上到下卡了不下 10 次——注册不了、找不到注册入口等。甚至有个小姑娘在注册过程中直接输入她的QQ账号和密码,直接点击登录......

这个案例很好地反应了一个事实:我们都是互联网从业者,会潜意识的认为很多产品和设计是约定俗成的,但对广大的普通用户来说其实不然。

但这类吉塔用户又是必要的,答案不言自明。连你自己都不用你的产品,不了解你的产品,你凭什么去说服别人使用。出了问题自己都不知道,还要别人来告诉你,那就尴尬了。

至于发动亲朋好友,好处是成本低,毕竟靠的是人情,而弊端就是这类用户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用户,不能给我们带来持续的价值。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