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活超过20%的“社交产品”,我是如何用微信运营的(4)
二、我知道,你看了这一套方案以后,会有很多问题,我这里挨个说明一下。 1. 为什么要解散呢?一直聊下去沉淀用户关系不是比较好么? 因为要要觉得,一个用户使用时需要花大量时间的产品非常需要讲究分寸,要学会克制,“意犹未尽”会带来最好的体验感受。在前期,要要基本对每一个参与过的新用户都会在当晚群聊结束以后做调研反馈,也有用户反馈说希望能一直聊下去,要要也曾动摇过,但是,后来事实证明,意犹未尽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也能非常有效地拉长产品生命周期。给的多了,用户一次性消耗完了,他便再也不想来了。这如同如果你很喜欢喝牛奶,今天我给你一吨牛奶喝到爽,你可能以后再也不想喝牛奶了,但是,我每天给你喝 3 口牛奶,多了不给,你会觉得,牛奶好珍贵,每次喝都觉得真他妈好喝,每天喝都不会厌。 2. 后来时间和人数最后定在哪个数值上? 这个问题是一开始我调整最多的地方。根据不断地收集的用户反馈,大概经过 10 多天的调整,我发现最稳定的聊天人数是15-20,最合适的聊天时常也是15- 20 左右。人少了聊不起来,人多了则非常混乱,聊天上句不对下句而对的是下下下句。时间短了没聊起来就结束了,时间长了就会聊疲惫了群里慢慢就没声儿了体验也不好。 (图中为用户调研数据记录) 这是从用户反馈角度调试出来的,但是也可以从理论角度解释:通常一个小社群讨论和围观的人数比例也符合2/ 8 原则,即20%的用户会参与讨论发言,80% 的用户永远只是围观或者偶尔发一次言。那么如果群里是 20 个人的话,20%就是4- 5 个人左右,你会发现你手机里的很多大群也是,一般同时在讲话大概4- 5 人就差不多了,2- 3 个人聊不太热闹,但是超过这个数量的人在群聊也不多见。所以 20 个人的总数正好能换算出来4- 5 个的活跃值,因此是很科学的,实践测试契合了理论数值,简直完美。 3. 这么模式看起来话题是核心啊,如果话题大家都不感兴趣,那岂不是没人要参与聊天? 没错!!这个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话题讨论模型。所以一切都是紧密围绕着话题产生的。在这个方面,要要通过每天话题参与人数的数值反馈和调研反馈,不断调整出话题的设置方向。 (图中为每期话题分析记录) 经过几千条话题的实践测试,要要大体得出话题需要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以下条件才会的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群聊效果:
除了以上这些,其实细致讲一个好的话题还有很多要求。所以要要通过数千条话题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后得到的一些“话题感”,要传达给团队的运营小伙伴时,很难说的清楚为什么这个话题好,那么话题不好。所以【要要笔记】会另外行文来仔细说说如何做社区UGC,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4. 后来发展到何种程度?为什么没有持续往下走? 秒聊在微信上持续运营了大约2- 3 个月后,因为用户粘性和留存非常高。日活跃(指在每日发布话题后,回复话题编号参加群聊的用户)可以达到大概微信号上用户总数的15%-25%,最后用户总数大概为 1500 人左右。而且,中间经历过一个农历新年,我们停运 7 天,但是停运前后的活跃用户数/比例完全没有变化,可见粘性之强。所以在年后大概 3 月份,团队就依据在微信上秒聊的模型,设计研发了秒聊APP,并更名为“麋鹿”。 为什么叫麋鹿呢?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