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个体的角度,谈微信群吱口令红包
本文仅从用户个体的角度,来聊聊至今不绝于微信群的吱口令红包。 “邀请朋友领红包,当TA到店付款后,你也可以得一份赏金”(以下简称“发红包”)。 一、时 间当市场还是空白状态时,大可挥霍你的任性;一旦竞争对手出现,就轮到你来迁就买方市场。 发红包活动开始于 2017 年 9 月 4 日,初期参与活动的传播者并未形成大规模传播的势头,相当随机地分布于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渠道。这批传播者相当于是发红包活动的“早期接受者”,也是最早在这个活动中尝到甜头的人。这就像是小区附近有且只有一家猪肉铺,老板只需每天提供肉就有买主上门。当然,猪肉铺刚开,也得告诉想吃猪肉的人,店在哪(打开支付宝APP)、怎么买(复制吱口令),甚至猪肉怎么烹调(到店付自动抵扣)、猪肉质量资质(蚂蚁金服为红包买单)等等细节。 用户教育的后果是,某些用户养成了天天领红包的习惯,某些用户对蝇头小利没兴趣而流失,而前者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也进入了发红包的队伍中。由于同一用户每天的领取机会固定只有 1 次,红包需使用后才可获得下一次领取机会,抢先占领用户就成了竞争扩散时期的收益关键点。 逛过传统肉菜市场的人可能知道,营业时间对摊主的生意有直接影响:在三四线小镇,肉菜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五六点甚至更早,有些市场没有固定摊位,摊主还得早早占位(当然,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了国人去菜市采购生鲜的习惯,这是后话)。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发红包活动,用户在社交圈分享吱口令的时间也逐渐从随机演变到规律。 某微信群各时间段发红包信息数 上图数据来源于我的某个微信群,群属性:群员近 500 人,女性占比90%以上,年龄在20- 25 岁,以2017、 2018 年应届大学生为主,大学生这个用户属性隐含着群员基本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这个群第一次出现发红包信息的时间是 10 月 10 日,一开始只有几个群员参与,到 10 月底扩散到每天十几条、 11 月群主禁止该类消息的发布,再到双十二复燃、平安夜引爆,至今仍有余温,且在发布时间上逐渐呈现“双高峰”的趋势。
如果说生鲜摊主的早起是为了迎合同样早起的购买者,那些在零点后发布的吱口令则满足了已养成领红包习惯的用户。而7- 9 点发布的吱口令则更具有使用红包的场景感:用户A在买早餐这一支付场景下主动打开支付宝,顺手分享吱口令,同样正要买早餐的BCD领取并完成支付,A获得推荐赏金。 实际操作起来,这条转化路径其实相当长:
当然,机智的用户A也可以选择把自己的吱口令复制保存下来,简化前三个步骤,每天只要抓住其他用户每天第一次打开支付宝的时间段,到处粘贴发送即可。 二、文 案无论是哪类运营,工作总离不开和文字打交道,其中最让人悻悻的莫过于文案,多少次改了又改,却依旧难以让用(lao)户(ban)满意。 蚂蚁金服的文案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芝麻信用日的史上最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文案、蚂蚁财富的年纪越大越没人原谅你穷。此次发红包活动共分为六期,目前已进行到第四期,文案也因时、因活动主题而变。文案要突出的不过两点:你能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 知道这个活动的人越多越好,池子大了,自然有大体量的参与者,但要真正提高活跃率,也并非一劳永逸之事。为了更长效地保持新鲜感,在发红包活动初期、中后期的不同节点,用户所分享出去的文案是有所调整的。 发红包活动文案进化(已去除吱口令内容): 阶段一:好奇心引入
这两条是活动早期时的文案。第一条利用的是用户对领红包的渴望,开篇就是“小伙伴们”,表明其分享场景是支付宝未能涉足的社交领域。第二条利用的则是用户的好奇心:邀请就能拿现金红包?打开支付宝试试吧。这个阶段的运营目标就是让用户参与到邀请好友领红包的活动中来,扩大活动的用户流量(拉新)。微信传播文案还应注意显示字数的限制,要用开头的15- 20 个字传递文案的核心内容。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