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10亿只小龙虾 年营收10亿:新辣道创始人造供应链品牌 又融3个亿
李剑在餐饮行业已深耕20余年。
文丨铅笔道记者 刘小倩
注:李剑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1996年,大学毕业的李剑只身北上,从此混迹餐饮行业,一做就是23年。他创办的新辣道鱼火锅连锁餐饮,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有200多家。 在新辣道“上岸”前夕,李剑又琢磨起下一个十年的战略部署。 2015年开始,小龙虾“夜宵网红”的地位逐步确立,仅这一单品的市场就达上千亿元,但行业标准化程度并不高。这让餐饮资深玩家李剑看到了新机会。 从稻田打捞出来,历经1000多公里由养虾大省湖北运至北京各菜市场,小龙虾在运输途中的死亡率达15%。当消费者从菜市场购买到小龙虾后,还需要历经清洗、加工等环节,也无法确保虾的口感。由于小龙虾是季节性产品,当冬天来临时,消费者花钱也难以找到可口小龙虾。 他认为,在当前房地产的结构之下,未来餐饮更多是一个相对小的店面,小的厨房面积和较少的厨师,较明确的单品,然后有一定的小连锁的能力。为了提高坪效,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的情况下,会有适合外卖的单品来一定程度上缓解坪效。 “如果将小龙虾的口味和制作流程标准化,只需要加热,消费者就会吃到外卖单品小龙虾,将会是一个有巨大前景的新项目。”亲眼看到市场需求后,李剑的脑海里跳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但这并不是一个发现机会就能将项目做成的生意。李剑介绍,当时,国内连制作虾的供应链都没有,何谈标准化。 不过,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他并没有对未来显示过多的担忧。 “就当今经济形式而言,还有模式轻、又挣钱,同时具备广阔想象空间的项目吗?创业就要做对且难的事。”他强调道。 于是,2015年,信良记成立。在李剑的计划里,信良记要先从养殖基地获取原材料,运用现代化的工厂完成食品加工和处理,完成料包等调味品的制作,再经物流配送到餐厅,餐厅复热即可售卖给消费者。
“之前国内都没有听说过冷冻小龙虾,整条生产线都是我们一笔笔画出来的。”4年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李剑的脑海中能想到的除了低头画图实地校对,还有数不尽的龙虾试吃体验。 油炸温度、辣度等,每对这些基本元素做一些调整,李剑都要吃一遍。 除了自己和员工试吃,每隔半个月,李剑还会组织相关专家和用户测评各种指标。“即使浪费时间,也不能省略这个步骤,因为消费者是能感受到产品品质的。如果他们没有因美食而欢喜,就很难有复购。” 产品打磨完毕后,李剑依旧打算复制“新辣道”模式,开线下直营店,直接面向C端用户。最多的时候,信良记在北京开了近60个小龙虾的外卖档口。 “还是太慢了。”李剑表示,小龙虾是季节性产品,很多时候供应链能力是闲置的。但为了稳定货品供应量,上游又需要大规模圈地养殖。 一筹莫展之际,小餐馆主帮李剑解决了燃眉之急。随后,李剑在走访中小餐饮企业时,他发应现这部分人无法做小龙虾,一是没有供应链能力,二是没有厨师。 他介绍,引进信良记的小龙虾后,中小餐饮企业老板只需要在菜单上多加一个菜,由于小龙虾的综合成本要低于市面上同类产品的30%,一个夏天就能多挣数万元。 李剑的To B逻辑更像是一套开连锁餐饮店铺的打法,但这种快速扩张方式会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产品的稳定品质供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使李剑下决定的,其实还有另外两个直接原因。 其一是李剑做过多年的To C生意,他能洞察消费者需求。To C可能更多是品牌驱动,To B销售驱动的属性更强,但两者本质上是类似的,都要琢磨目标客户。 其二是他认为技术的领先型具有一定窗口期。“我们无法保证这种技术不被竞争对手攻破,因此在最初的2年里信良记要抢占用户心智,在最短的时间将量做起来。” 转变成To B生意的这两年,信良记也拿下了一些大客户,服务的供应链商户已经有5000多家,包括小南国、避风塘、千喜鹤、金百万、大虾驾到、夹克的虾、渝乡辣婆婆、小豆面馆、虾皇、辣私房等连锁企业。
当资本遇见寒冬,产业目光集体上游,瞄准上游的供应链企业。 众多企业纷纷入局。以自营模式起家的美菜、链农网;靠促成双方交易拿取提成的宋小菜、一亩田;京东、美团等巨头也有意在其中深耕;但从餐饮门店起家又深挖相关产业链的头部品牌,则只有信良记和海底捞旗下供应链项目。 “这是经济规律。”李剑认为,餐饮4万亿市场,供应链占据40%,也就是说餐饮供应链的市场近2万亿元。体量大了,才会被关注,从而催生出新的创业机会。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