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重新 试卷 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阿北向何处去?豆瓣还有未来吗?

发布时间:2017-01-12 08:28 所属栏目:30 来源:创事记
导读:文/林宇 “中国球迷的嘲讽阻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中国的中产消费者都跑去日本买马桶盖阻碍了中国制造的发展,豆瓣用户给几个电影的低分差点摧毁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厉害了,我的豆瓣。” 尽管“慢公司的商业困境”变成老生常谈,从PC转移动令豆瓣失去了一些

文/林宇

“中国球迷的嘲讽阻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中国的中产消费者都跑去日本买马桶盖阻碍了中国制造的发展,豆瓣用户给几个电影的低分差点摧毁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厉害了,我的豆瓣。”

尽管“慢公司的商业困境”变成老生常谈,从PC转移动令豆瓣失去了一些活跃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年以来,豆瓣都像是互联网上一个精神乌托邦似的存在,其核心的东西至今还保留着,比如,豆瓣电影,依然是对电影水准有要求的观众第一时间关注的打分平台。

岁末年初,从人民日报客户端《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引发争议,到《豆瓣,挺住》在朋友圈刷屏,再到人民日报评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人民日报海外版《自信国度应该容下无数个豆瓣》剧情反转,沉寂的豆瓣又火了一把。

文青创业记

2004年10月,北京朝阳门丰联广场的星巴克多了一位常客。一个30多岁,衣着休闲的男子,肯定会在中午的时候抱着一台脱了漆的苹果笔记本上门,然后打开电脑,开始旁若无人的疯狂的编着一堆大家都看不懂的程序,一直工作到下午4点左右。店员们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气,每次他来就直接上一个中杯的今日咖啡就好。

这就是阿北(豆瓣创始人杨勃在豆瓣上的网名),豆瓣网几乎就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几家星巴克写成的。名字则来自他居住的豆瓣胡同。

杨勃,1969年出生于陕西汉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IBM担任顾问科学家。他选择从IBM辞职回国创业的原因是:这个工作太稳定了,我闭着眼睛都能想像得到几十年后自己的职务、薪资福利。

“我选择项目的方法就是和朋友聊天”阿北说,“很多朋友喜欢旅游,希望有一个可以让大家互相推荐一些非主流旅游点的网站。”。2004年9月,阿北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命名为“驴宗”。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助旅游的人群太少了,文化类的产品更适合网站的形式。

他说:“书和电影自己都很喜欢,而且这里面的价值更大。每年要出几十万本书,没人可能读完所有的书,但是这里面有很多适合你而你自己可能不知道的,特别是非畅销书。我在国外的时间有十年,回来以后看的书自然有很多是非主流的东西,心里就会有交流的渴望,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和自己看一样的书。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就开始做豆瓣了。”

2005年3月6日,豆瓣正式上线,阿北就把豆瓣的口号确定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豆瓣网站上“关于豆瓣”那一栏写道:“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他希望“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你对豆瓣的未来规划是什么?譬如用数字来描述?”一次讲座上,阿北被这样询问,当时他刚刚透露豆瓣的估值约为几千万美元。但他沉吟了数秒说道:“我对豆瓣的期望,不能用数字来描述。我希望它能促进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譬如,即便是很生涩的书,你也能在豆瓣找到同道中人,无论多匪夷所思的爱好,你也能在豆瓣小组中发现同好。”

从最初的读书、音乐、电影、小组、同城,到豆列、广播、九点、阿尔法城、阅读、FM、东西。。。。。。它们无一例外地带着豆瓣的气质,拥有一致的豆瓣式体验,有用、好用、有趣。这个产品群形成一个围绕豆瓣的生态圈,你可以认为这个生态圈是文化百科,也可以认为它是兴趣社区,还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发现和推荐引擎,或者叫选择引擎甚至决策引擎。

“在互联网上找不到我们的模板,虽然是我们设计了网站的风格,但是用户和我们一起建设了豆瓣。” 按照阿北的说法,豆瓣一开始的期望,就是帮助人们发现更丰富的生活。这样的初衷,加上其早期功能,奠定了豆瓣的核心基因——豆瓣的最核心用户,是一群喜欢读书和思考、热衷于发现甚至创造新鲜事物的用户。正是这样一群核心用户的存在,让豆瓣一直都显得独特而又有趣。

豆瓣的变与不变

从豆瓣诞生之初,阿北从来没有改变过方向和逻辑的定位,但是他也感叹过程的艰难。

2009年,当豆瓣的用户规模迈入千万级的时刻,豆瓣内部经历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场“路线之争”,一边是席卷全球的SNS热潮,以及豆瓣小组令人咂舌的活跃热度,运营为先,另一边是豆瓣借以起家的媒介基因,以图书、电影等商品来连接用户,算法做主。

豆瓣的用户体量变大,变得大众化之后,原有的那种更加精英化的社区氛围如何保护和维持?这就像是一个定律,当任何一个凝聚着高度文化身份认同感的小圈子经历大众化过程时,总会伴随着早先身份认同的失落。而这样的失落必将造成大量老用户的出走和流失,豆瓣也不例外。

一个曾经对豆瓣无比忠诚的影评人后来在注销自己豆瓣账号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评论:如今的豆瓣碎片化了,江湖化了,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表达和交流了。所以我也不愿再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了。

争议最终以达成一致收场,阿北写了一篇题为《豆瓣变形记》的日志,他说:“我们也一直担心高度活跃的社区对书影乐服务内容可能的干扰,比如社区内的人际冲突会波及到评论和条目内容,影响到几千万非社区用户。”经过重组之后,豆瓣的社区被聚合成为主站,通过信息流——即社交好友的动态更新——来维持用户的黏着,而图书、电影、音乐三大模块,则被独立出来放到了子站(或者说频道)的位置上,作为商业产品来经营。

移动互联网的“快时代”让这个“慢公司”显得格格不入,不重视移动端的发展,让豆瓣在移动端的布局落后了三年。阿北在2014年豆瓣年会上承认豆瓣错失了 3 年时间,公司战略失误,原因在于“对产品和技术能力过于自信”。

这种自信或许很大程度上源自豆瓣在 PC 互联网上的成功。从公开的数据看,截至 2013 年,豆瓣注册用户 7900 万,2 亿月独立 UV,2.3 亿日 PV,39 万个小组,相当亮眼。但可能正是这种在 PC 互联网上的成功,导致在移动互联网到来时成为豆瓣的包袱,而没有将移动作为第一要务。

外界纷纷质疑,在另一家以慢著称的公司——大众点评网傍上腾讯、加速转轨的时候,阿北将带领豆瓣驶向何方?

其实,与大众点评相比,豆瓣网在移动端的布局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豆瓣网布局移动端开始于2009年的豆瓣FM,之后的几年中陆续上线各种移动端产品。

2013年,阿北公开谈到自己的移动互联网的战略,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对自己的“一个巨大解放”。“豆瓣在互联网领域积累8年,每一个改动都很困难,而移动互联网的每个产品都是独立的,可以做很多新的事情。”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