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定义“运营”?(3)
比如说,在一家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当中,其业务链条和内部职能划分可能会是这样的—— 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用户”个体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开始可以参与到各种业务环节当中去,且用户端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这导致传统业务中那种线性、标准的“生产、销售、售后”的逻辑被打乱了,不再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答案”。
所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往往需要有人来通过各种互联网的手段来专门负责用户的开拓、引导和维护,通过改变和加强与用户间的关系,乃至让用户能够参与到各个业务环节中去,借以重构我们的业务逻辑。如下图: 举个例子:
所以,在这样的状况和环境下,我们组织工作、进行职能划分的维度变得更加多样。我们既可以对于业务环节进行切分来进行职能划分,又可以按照某类特定的用户为中心来进行职能划分,还可能按照某个独立的产品功能来进行职能划分。 包括,在这种环境下,可能会有许多新诞生的工作职能,其覆盖面可能跨越了传统的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比如说,“新媒体运营”这样的工作,其实已经同时兼具了传统的品牌、市场推广、用户维系、客服等多方面的职能属性。 这个时候,我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着“用户”要做的许多事情,其实已经无法用工业时代那种线性、绝对标准化的职能定义方式来解释。 于是,“运营”这个职能就出现了。从它诞生以来,它就与互联网一样,充满了变量。 三、“运营”的工作内容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 从如上描述中,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运营”的工作其实是服务于核心业务逻辑的。 换句话讲,一项业务的核心逻辑不同,所需要完成的具体运营工作,一定也会千差万别——这也是“运营”这项工作之所以不标准的原因。 举两个例子,如下两张图,是草绘的一款汇率换算工具APP“极简汇率”和“豆瓣”APP的核心业务逻辑图—— 可以看到,极简汇率的业务逻辑,显然要比“豆瓣”要简单许多。 因此,在“运营”工作的开展方面,极简汇率可能只需要考虑如何让用户知晓和看到这款产品,并能够成为用户开始使用即可。 而豆瓣的运营工作,则可能要复杂许多,可能包括了需要找到和鼓励对应的生产型来生产影评、书评和发布话题,需要对于发布的话题进行审核和编辑组织,还需要把相应的内容展示推荐给其他用户来进行消费,等等。 同理,电商要考虑选品、商品包装、商品售卖和供应链,也是同样的逻辑。 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哪怕是几个直接竞品之间的业务逻辑,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讲:
甚至,在业务逻辑层面上,一家企业其实可以随时考虑颠覆和重构过往的业务逻辑。比如说,上面的A公司现在要是觉得渠道分销不好使了,马上转过来去做微商行不行?逻辑上一定是可以的。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