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巨头林立的时代,探探如何在社交路上“一探究竟”?(4)
探探的各部分功能极其设计目的详解1. 进入探探后,系统会立刻根据你的当前位置,结合你设置的匹配对象的性别,范围,年龄段等来搜索陌生人,然后进入产品的主流程。 2. 探探的滑动刷脸,“相知”。包括左滑、右滑、查看陌生人基本信息(照片、昵称、年龄、星座、距离)等。左上角的抽屉设置里选择其他功能,右上角的聊天按钮选择匹配对象进行聊天,通过聊天来实现产品最主要的目标:遇见心上人。 流程如下: 探探为什么这么设计? 探探诞生在社交链接泛滥的年代,设计的目的便是为了层层过滤无效陌生人,从用户主动选择对方,再到对方主动选择用户,两层漏斗筛选使得无效用户减少,而使得用户的交友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从互联网伊始的社交1. 0 阶段,诞生了第一款即时通讯工具——QQ,链接了好友和陌生人,将社交从本地扩大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到了移动时代的社交2. 0 阶段,社交圈开始冗余和庞杂,大量无效链接的存在让用户在社交和通讯变得手足无措和不知所然,微信的诞生标志2. 0 的到来,其将庞杂的社交圈缩小分割出了“朋友”的社交部分,关系疏离简单,链接变得高效。探探也是在社交2. 0 的年代,其将1. 0 阶段的冗余社交圈划出了另一部分“陌生人”,让陌生的社交变得高效。 可见,社交也在从“多而广”向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社交的道路如同咨询和搜索等其他方向一样,都在经历着有多变少的发展,探探看到了趋势,乘上了快车,在朋友的微信,陌生人的探探之后,还会出现什么新模式?值得思考和期待。 3. 探探的主流程和设计主体都是在“滑动匹配”和“聊天”上,在配对成功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匹配,尽量不打断用户的体验过程。同时有“分享这一感动时刻”,这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炫耀情节”和同时促进产品的推广。 流程如下: 从流程中可以看出,探探的匹配成功后,接下来的目的有两种:进一步聊天和分享朋友圈。但也可以看出,当用户不想走这两条路后,都会回到刷脸匹配的主流程。为什么?探探的出发点和匹配陌生人,产品最大特色也是匹配陌生人,产品与竞品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滑动匹配”。 探探的出发点就是像从海量的社交关系链中抠挖出“陌生社交链”这个小范围,“相识”匹配是第一步,所以产品的核心都应围绕匹配展开,聊天和其他功能都是匹配后的后续的功能和流程,都是次一级的,没有了“相识”,“相知”和“心动”也就无从谈起。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探探要这样“想方设法”的把用户的操作往“刷脸匹配”主流程上引导。 4. 聊天“相知”。聊天界面的功能设计与功能布局与主流的聊天工具相似,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使得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平滑过渡。 流程如下: 探探定位“陌生社交”。因此,聊天的设计逻辑与微信和QQ的设计完全不同,微信QQ的好友属性让聊天可以直接顺利开始。探探的陌生社交,匹配双方缺乏了解,聊天的第一步便是想“如何开始话题和聊天?”,提醒陌生人的基本信息(昵称、年龄、所在地,爱好等)都是为了促进陌生双方的交流,同时点击头像查看信息和朋友圈也是进一步了解对方。 同时,探探在“聊天”功能上没有特色和优势,用户在“匹配相知”后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平台,造成产品的损失,为了真正达到“刷脸匹配”后的第二步“相识”,如何把用户留住便是第二步需要考虑的。如何留住呢?告诉对方“我现在来了”、“我什么时候来过”这些“踪迹”,设置提醒聊天内容的发送时间和对方的登录时间,满足用户“了解的欲望”,增强用户粘性。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