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巨头林立的时代,探探如何在社交路上“一探究竟”?(5)
这一点也符合了探探的“同步社交”定位。让双方了解对方的登录情况,“时时刻刻掌握对方信息”,心动的一方才会主动,才会产生各种用户使用时间,增强用户粘性。(试想,如果探探像微信一样是“异步社交”,则用户由于看不到“心上人”的在线情况,对探探的需求在匹配完成后也就没有了,则用户的粘性会下降,向第三方SNS转移的情况也就不会得到遏制,这是探探不希望看到的。) 5. 聊天界面增强用户相互了解的功能。 流程图如下: 聊天中功能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相识”的最终目标。用户的聊天需要谈资,当用户对陌生人一无所知,仅凭单纯的基本信息很难持续。探探为了提高用户的“相识”成功率,开始主动设计“谈资”。 真心话是最代表性的,但经本人手动亲自测试了几次后,发现真心话功能的内容基本上在 1 小时之内可以使用完毕。 1 小时的时长对于两个“互相看上眼”的陌生人真的足够么?不好回答。 “真心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活跃用户”,提升平台的用户活跃时间。但是真心话却数量不多,这是为什么?出于产品的考虑和人性的考量,探探希望真心话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希望是主要使用功能(这会脱离交友的基本)。或者是由于团队的内容问题,只设计了数量不多的真心话?这不得而知。 当然,探探的出发点希望是通过平台提供“二人私密的相识机会”,聊天的界面设计和功能设计也是以此为目的,通过聊天促成双方相识(甚至“相恋”)。所以,综上分析可知,探探的“真心话”和“信息提醒”功能等聊天功能的设计都是出于“制造聊天话题”的目的的刺激功能。(毕竟,聊天是双方的事情,平台和工具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 6. 匿名暗恋表白功能。匿名暗恋表白也和好的契合了探探的“探探,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的目标,作为探探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匿名暗恋也符合了单身用户的需求。 流程如下: 性格内向,暗恋某个认识的人是单身青年普遍存在的情况,探探想给他们一个“表白方式”,那么如何“讲出来”? 探探深挖了用户的基本特征和痛点后,发现用户普遍会存在“有暗恋的联系方式,但是处于种种原因不敢表白”的胆小怯弱心理,同时表白失败带来的成本损失(双方的尴尬和不必要的矛盾)等都是用户退缩的原因,“匿名暗恋表白”功能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表白功能选择通讯录好友,短信发送,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探探的传播。毕竟表白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对方手机的(出于好奇心,未使用探探的人可能会下载并使用查看“到底谁喜欢我”),这也在更高维度上传播了探探。 探探的表白次数默认书 5 次(有人表白你时增加一次)。探探为什么?难道不想多推广自己么? 这或许是用户需求的满足和推广自身产品之间的小心平衡。表白功能是刺激性需求,表白对象只能设置为 5 人,这也是探探不想让这个良好初心的功能变成了“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滥情地,这是基本的,推广宣传的更高层目的必须让步。 7. 朋友圈。探探发现了自己的用户粘性低,转移到第三方SNS平台的情况严重后,原始版本并不带朋友圈的探探更新出来了“探探版朋友圈”,和微信朋友圈吓死人般的相似。 流程如下: 当然,界面的按钮是“照相机”设计,也是为了在这个“图片社交”的时代符合潮流,同时让用户发照片,增加活跃率。 探探推出朋友圈的目的是明显的。一个以匹配陌生人和聊天为主的产品,为什么要退出朋友圈?目的出于三方面,一是增加用户粘性,用户在探探上除了“刷脸匹配”和聊天外, 刷朋友圈也可以增加用户活跃时间和增加用户粘性,很好的将用户留住。二是为用户个人画像增加了一个“新维度”。在原先照片、昵称、基本信息、爱好、兴趣的基础静态维度上,再次增加了动态维度。朋友圈的不定期更新和动态变化让用户基于想了解和关注对方的目的,对于朋友圈产生了期望需求。三是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聊天门槛,用户使用探探匹配后,由于话题和谈资的消耗,聊天频率和热度会呈现下降趋势,朋友的动态朋友圈,也给用户双方又增加了一部分谈资,更加促进探探的社交道路,达到了多赢。 探探从最基本最主要的匹配相识,到聊天相知,到最后的心动,都是其基于社交的本质,加之陌生交友的属性而产生的种种需求结局方案。交友、匹配本来就是一个概率特别低的事情,探探的种种举动同时也是为了提升每一步的转化率,使得用户体验完美。 探探的现状:(从匹配、到聊天,再到心动,每一个环节用户逐步流逝,成功率逐步下降) 探探期望的:(从匹配、到聊天,再到心动,每一个环节用户基本相同,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完整的体验万成,找到“心上人”) (编辑:ASP站长网) |